生態農場里的“新農人”
七約農場的生態蔬菜園。新華社記者韓曉雨攝
盛夏,安徽黟縣南屏山下的百畝稻田郁郁蔥蔥,34歲的許學超和村民彎腰在田里拔去雜草,周邊不時有鴨群搖晃而過,吃蟲的同時也將一些雜草踩平。
“我們不用化學農藥,也不用除草劑,采取人工拔草和稻鴨共生的模式,希望保護鄉村的土地,讓更多人吃上自然食材。”許學超說。
這位皮膚黝黑的年輕“農夫”畢業于安徽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五年前,許學超和同學來到了黃山腳下的千年古村南屏村,承包了20多畝土地建立“七約農場”,一個種植有機水稻的生態農場。
“‘七約’是‘契約’的諧音,成立之初,我們訂立了7個契約,即真實、自然、專注、合作、分享、感恩、博愛,希望能按照這7個詞約束自己,作為自己做事和農場發展的方向。”許學超說。
許學超在查看農場生產的米酒產品。新華社記者韓曉雨攝
盡管學的是農業,但幾個人并沒有種田的經驗,這讓開局困難重重。“我們不用化學農藥,不用化肥和轉基因種子,整地用水牛、插秧靠人工,人工投入大概是化學種植的十來倍。”許學超說,那時候的村里人都覺得這群大學生種不出糧食,做不到一年就會走。
學習和探索成為破局之路。跟著村里的老農人學習怎么耕地、犁田、插秧,探索用菜籽餅、紅花草、牛糞肥代替化肥,2年后,稻田的產量漸漸從500斤達到700斤,達到化肥種植的80%。
與此同時,這群年輕人希望跟更多的當地農民建立“契約”,讓農戶按照他們的有機方式種植然后進行收購。“起初并沒有農戶愿意加入,但隨著我們的產量和收益的提高,有很多農戶主動找到我們。”許學超說如今農場的種植面積達到500畝,其中有300畝是和當地的種糧大戶合作。
這群“新農人”并未停步于種植水稻,而是開始挖掘水稻的轉化和帶來的附加值。2018年,“七約農場”開始開發米酒,面向對象主要為城市里的年輕人。
“徽州有釀酒的傳統,米酒作為小眾而古老的東西,有市場,但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我們請了當地有名的釀酒師,建了酒坊,把我們種植的黑米和紅米轉化為原生態米酒。”許學超說。
不同于傳統米酒的陶罐,農場里的米酒裝在簡潔透明的磨砂玻璃瓶里,貼上標簽,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如今,酒坊已開發出包括黑米酒、紅米酒、桂花米酒等十幾個品種,并通過網上銷售到達各地。
除了開發米酒,這個年輕的團隊還舉辦了耕讀學堂,通過夏令營和研學游的方式把傳統的耕讀文化和自然的生活方式傳遞給更多年輕人和孩子。
“我們會有比如插秧拔草的農耕項目,會在田里讀詩文,舉辦稻田晚餐和稻田音樂會,讓人們能夠回歸自然和田園。”據介紹,去年農場接待了近5000人。許學超說,他們希望在扎根鄉村的同時,能帶來更多新的理念,為這個鄉村帶來新鮮的血液和活力。
“在這個偏僻的村子,我們希望借助生態種植和互聯網工具,改變不可持續的種植方式。同時我們也會邀請一些當地的孩子免費參與到我們的夏令營、文化活動和音樂會之中,希望傳播自然健康理念的同時,能夠為鄉村建設出一份小小的力量。”許學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