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田保姆種糧記(危中尋機·農業邁向高質量)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圖①:在山東青州邵莊鎮黃鹿村,植保無人機從麥田飛過。
王繼林攝(人民視覺)
圖②:在河北河間市景和鎮興豐農場,農機手在田間作業。
本報記者史自強攝
版式設計:汪哲平
核心閱讀
面對這場疫情大考,農業有挑戰也有機遇。傳統生產方式遇到難題,新農具、新技術、新模式得以大顯身手。春耕期間,各地努力化危為機,依托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加快推進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破解“誰來種地”難題,邁向高質量發展。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從“有沒有”到“好不好”,透過這位“80后”田保姆的種糧故事,感受到田野里的新動能正在集聚。
一畝地上的兩本賬
田保姆托管,省心省力省錢,種糧成本能減少150元
農機來回奔走,層層水花飛濺……正值插秧時節,四川鄰水縣增產村的田間又忙碌起來。
“種地找小方!”村民張秀珍站在田埂上看著,“水牛換成鐵牛,無人機打藥,從種到收用的全是新家伙,真省心!”
“我們村的地,也全讓小方包了。”相鄰的團壩村黨支部書記王中平上前插話,防疫春耕兩不誤,今年幾百畝地全程托管,1天時間就插完秧了。
小方是誰?他叫方智勇,是縣里有名的田保姆。“你外出打工,我替你種田”,14個村的4萬多畝地,他打理得井井有條。
“80后”方智勇在大城市打拼15年,為啥又回村當農民?
轉變緣于5年前的一次探親。“村里一些田里長了草,看著真可惜。”方智勇發現,記憶里稻浪翻飛的景象少了。細細打聽,老鄉們道出原委:種子化肥漲了,趕上年景不好,辛苦一年不賺錢。留在家里的老人大多超過60歲,地里的活干不動了。
誰來種地?方智勇嗅到了商機:“地肯定得換個種法,把土地集中起來,規模經營,準能把成本降下來。”
回家種地!但流轉多少合適?水稻怎么管理?風險大不大?方智勇心里沒底。“當好農業新兵,要多跟農民學習。”他到成都等地拜訪種糧大戶,看到“大鐵牛”馳騁田間,萬畝水稻被侍弄得有條不紊,心里踏實了。2014年他回鄉流轉1000多畝地,成立了盛世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始種植水稻。
從門外漢到新農人,方智勇探索綠色種植、購置農機,忙得不亦樂乎。合作社很快回了本,他成了大家口中的種地能手。
“成本高、缺勞力,一家一戶的難題怎么解決?”方智勇在思考,“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靠合作社的實力,為大家提供服務,農民種地的熱情會回來的。”從新農人到田保姆,方智勇再次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