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上農業生產的服務短板(話說新農村)
在陜西平利縣西河鎮東壩村,村民忙著整地翻土。沈奕君攝(人民視覺)
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精準施策、長短結合,補上農業生產的服務短板,讓一家一戶農民有了“好幫手”,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農時不等人,眼下小麥要澆返青水、施基肥,怎么辦?”防疫不誤春耕,山東濱州市濱城區農機合作社推廣的托管服務,解決了不少大戶的難題。植保無人機一小時作業100畝,大型噴霧機效率是人工幾十倍,鄉親們紛紛點贊,“新農具下田,咱足不出戶也能春耕,省力又省錢!”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大考,考驗著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近些年,鄉村涌現出越來越多的“田保姆”。據統計,農民合作社達到217.3萬家,從事農業生產托管的服務組織36.9萬個。他們有能力、有經驗,帶動新技術、新品種落地,有效化解了“誰來種地、怎樣種地”難題。今年春耕,新型服務組織大顯身手,農業農村部提出生產托管服務要完成作業面積15億畝次。
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短板,經營規模偏小、集約化水平不高、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比如,一些大田作物基本實現機械化一條龍服務,而特色作物的服務需求相對滯后,馬鈴薯、棉花、油菜等機械化率僅30%左右。一些社會化服務組織在抓生產方面輕車熟路,在如何找市場、打品牌方面能力不足。
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補上農業生產的服務短板。日前農業農村部出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提出到2022年,發展10萬家各級示范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基本實現全覆蓋,基本形成服務結構合理、專業水平較高、服務能力較強、服務行為規范、覆蓋全產業鏈的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
補短板要精準施策。有的地方采用政府購買服務、以獎代補等方式,引導社會化服務組織幫農民解決現實難題,農民見了實效,自然能更好更快地推廣。針對服務組織發展實力普遍較弱的問題,不少地方通過成立聯合社、打造產業聯合體,實現了強強聯合、資源共享、產業鏈分工協作,更好滿足農民多元服務需求,提升市場競爭力。
補短板要著眼長遠。一方面,多些政策“及時雨”,推進農機具、配套設施等要素抵押貸款融資,解決社會化服務組織“缺錢”難題;加強植保飛防、市場營銷等專業人才培訓,開展資質考核,打造一批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另一方面,要市場主體,政府部門營造好營商環境,鼓勵經營主體抓住機遇,主動對接需求,多在關鍵設備和環節上下功夫,提升自身實力,真正服務好農民群眾。
補短板也要完善機制保障。要將新型農業服務主體納入財政優先支持范疇,統籌整合資金,給予稅收優惠。推動落實設施農業用地政策,保障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合理用地需求。提升數字技術應用水平,加快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緊密利益聯結,鼓勵新型主體帶動更多普通農戶,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讓一家一戶的農民多些“好幫手”,現代農業發展才能有更強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