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億畝高標準農田大“蛋糕”,農機就問你敢不敢切?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糧食保障能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國新辦11月25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農業農村部等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意見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意見》注重系統總結以往經驗,堅持問題導向,貫徹新發展理念,具有顯著特點。”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說,《意見》既強調了數量目標,提出到2022年,要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的糧食產能;到2035年,通過持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保有量進一步提高。(編者注:到2022年,要建設10億畝高標準農田,其中對相關農業機械的需求非常大,建議農機廠商強烈關注,切勿失去良機!)
建設高標準農田,對保障我國糧食來說意味著什么?余欣榮說,保障糧食,關鍵是要保障糧食生產能力,確保需要的時候能夠產得出、供得上。建設高標準農田,不僅能夠新增糧食產能,而且能夠提升農田的抗災能力。據評估,建成以后項目區的耕地質量一般提升1到2個等級,糧食產能平均提高10%到20%,畝均糧食產量提高100公斤。在嚴重氣象災害年份,項目區糧食產能穩定性水平要明顯高于非項目區。
據測算,到2022年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以此可以穩定保障糧食產能在1萬億斤以上,約占我國糧食總產量的80%,在保障糧食方面將起到基礎支撐作用。《意見》從強化建后管護和嚴格管控利用等方面,提出了進一步保護和調動糧食生產積極性的政策要求,支持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集中用于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生產。
“建設高標準農田,不僅要以保障糧食產能為首要任務,確保‘吃得飽’,而且要為提供高品質的農產品奠定良好的資源環境基礎,實現‘吃得好、吃得健康’,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余欣榮說,部分地區由于農業資源長期透支導致地力下降、資源環境壓力持續加大等問題,迫切需要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更加突出耕地質量的保護與提升,加強科學研究及措施。
據介紹,2018年中央機構改革把原來多個部門分別實施的農田建設管理職能整合歸并到農業農村部。根據中央要求,農業農村部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起草了《意見》,并征求了相關部門和各省(區、市)的意見。
截至去年年底,建成高標準農田有6.4億畝。余欣榮說,過去因為是多個部門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底數不清、面積重疊的問題。農業農村部針對這方面的問題正在進行專項清查,在嚴肅認真地摸清數量的前提下,還要把質量擺在突出位置。同時,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其他問題進行認真梳理,逐一解決。
“做好資金保障,對于高標準農田建設至關重要。”財政部農業農村司負責人許留慶說,2019年,中央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859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安排農田建設補助資金694億元。今年10月,中央財政已提前下達2020年農田建設補助資金預算616億元。
近年來人工和材料費用的增長,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本不斷升高,迫切需要多渠道籌集資金。許留慶說,《意見》明確要建立健全農田建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各地要通過優化地方財政支出結構,合理保障財政資金的投入;發揮政府投入引導和撬動作用,采取投資補助、以獎代補、財政貼息等多種方式,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