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23年,中國為何再次發表糧食白皮書
國務院新聞辦14日發表《中國的糧食》白皮書,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的糧食自給能力、對糧食的影響和貢獻、糧食支持政策、糧食市場開放等問題。
1996年,中國政府曾發表《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有力回應了國際社會關于“誰來養活中國人”的質疑。時隔23年后,中國為何再次發表糧食白皮書?新華社記者時間采訪相關專家,對白皮書的內容以及中國的糧食問題進行解讀。
主動回應人們對中國糧食問題關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說,當前中國農業生產進入轉型升級新階段,對外開放也進入新階段。國內有人擔心糧食是不是有問題,國際上也有人擔心中國是不是要維持自給率、走封閉的老路,對此白皮書闡明了中國糧食政策和立場,以及保障糧食的方針,主動回應了一些人對中國未來糧食政策的擔心。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白皮書展示了70年糧食成就,總結了中國在保障糧食方面的探索,有效針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作出回應。
“中國是否會進行貿易保護、損害別國利益、不遵守貿易組織規則?針對國際社會有關疑問,白皮書中都可以找到相應的答案和回應。”李國祥表示,“中國的糧食主要靠自給,同時堅持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全球合作,共建糧食,為提供中國方案和經驗。”
北京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李廣祿說,通過白皮書把形勢講清、前景講明,釋疑解惑,表明我們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保障糧食。白皮書梳理總結了中國保障糧食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經驗,彰顯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成功走出中國特色糧食之路
白皮書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的新糧食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戰略。
對此,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姜長云說,我國不僅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還重視糧食生產體系建設、創新完善糧食市場體系建設,健全完善宏觀調控,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保障體系。
同時,中國積極擴大糧食市場對外開放,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并加強國際合作,分享糧食的經驗和資源,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糧食治理。白皮書資料翔實,有理有據,分析論證都很有說服力。
從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到保護和調動糧食種植積極性,從創新完善糧食市場體系到健全完善宏觀調控,從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到建立糧食科技創新體系……白皮書對中國特色的糧食之路進行了系統介紹。
葉興慶表示,我國明確提出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從注重產量到強調產能,這是理念上的重大變化。糧食的保障能力是廣義的能力,既包括生產能力,也包括流通、物流、調控等產業鏈關鍵環節。
未來仍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白皮書指出,從中長期看,中國的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確保糧食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葉興慶認為,未來糧食的挑戰在于國內外糧食價格和成本倒掛問題,面臨的價格和成本壓力將越來越大,中國糧食必須解決好競爭力問題。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糧食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努力提高糧食品質需要不斷努力。
面向未來,白皮書指出,中國將繼續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糧食之路,推動從糧食生產大國向糧食產業強國邁進,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確保糧食的同時,與各國攜手應對全球饑餓問題。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姚惠源說,糧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古今中外都把糧食視為重要的戰略物資。確保糧食永遠在路上,不能有半點松懈。我國糧食生產還需進一步提高地力以及自然災害防御能力,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效益,人們對口糧的需求也更加注重綠色、、營養和健康,這些都是確保糧食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