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全國農機化發展情況
2019年7月18日,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在京組織召開半年形勢分析會,來自農業農村部有關直屬單位及相關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的領導、專家和農機企業代表參加會議。現將根據會議情況整理形成的上半年農機化發展情況刊發如下,供各地工作參考。
上半年農機化發展情況
(2019年7月29日)
2019年以來,各地各方面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8〕42號)文件精神,各項政策舉措加快落實落地,農機化發展穩中求進、進中向好,呈現出加快轉型升級的良好態勢。
一、糧油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快推進,發展質量提升
“春耕”“三夏”等重要農時機具投入量和機械化水平再創新高,烘干、植保、秸稈處理等全程機械化所需機具銷量大幅增長,高性能機具、信息化技術廣泛應用,農機生產形勢平穩。18萬個農機服務組織、500多萬農機戶、2200多萬臺農機投入“春耕”一線,北方春玉米機播率96.4%,南方水稻機種率37.1%,同比分別提高近1個和4個百分點。“三夏”小麥機收率96%,較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大喂入量收割機占比超過70%,單機收獲效率提高30%以上,機收面積過千萬畝天數14天,較上年增加3天,機收效率明顯提升;小麥主產省夏糧機收、秸稈處理和秋糧種肥同播“一條龍”服務面積超過上年的1.7億畝;基于北斗導航的自動駕駛計畝測產聯合收割機、具有航線規劃功能的植保無人飛機、無人駕駛拖拉機等智能農機進軍生產一線;保護性耕作、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油菜機械化輕簡生產、夏花生免膜播種機械化等綠色技術廣泛應用;各地通過農機直通車及手機APP等搭載作業供需對接平臺,“信息多跑路,農機多干活”成為“三夏”大忙新氣象。農機大戶、新型農業經營組織、農機產銷企業等各類主體積極參與全程機械化示范建設,一批“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在農業生產中大顯身手。
二、機械化發展邁開步伐,科技創新提速
養殖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初加工等領域機械化需求強勁,農機裝備創新應用步伐加快。養殖業、大宗經濟作物、果菜茶生產機械等特色小眾產品產銷較快增長,1—5月份畜牧養殖機械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0.31%、利潤同比增長80.33%,遠高于行業整體水平,保鮮、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果園運輸等方面設備加快增長。標準化設施大棚補貼試點展開,設施大棚建造趨于大型化和宜機化,設施育苗、設施內運輸、水肥一體化、信息化監測等裝備加快運用,設施農業機械化邁出新步伐。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在西南、華北等多個省份落地實施。搭載動力換擋的200馬力級拖拉機技術實現產業化;水稻插秧機制造技術突破發達壟斷;采棉機主要依賴進口的局面改變,3行普及型技術、6行采摘與成模智能型產品加速應用;國產甘蔗聯合收割機制造技術進一步熟化;養殖裝備技術儲備日益豐厚,產能持續提升。
三、農機化管理“放管服”改革成效明顯,市場環境趨于優化
農機購置補貼管理服務改革創新成效顯現,補貼機具資質采信范圍拓寬,采信管理進一步規范,生產銷售“大馬拉小車”產品等惡性競爭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市場秩序趨好;新的農業機械試驗鑒定辦法實施,簡政便利企業申請鑒定,開辟農機創新產品專項鑒定通道,農機企業申請鑒定數量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新版補貼機具投檔平臺上線運行,企業投檔實現電子化。農機試驗鑒定信息化平臺與補貼機具投檔平臺對接,農機企業申請鑒定、投檔更為便利;全天候在線辦理補貼軟件啟用,手機申請補貼APP廣泛應用。農機維修執業資格許可取消,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牌證管理便民化措施加快落地,農民購機用機環境優化。農機工業加快結構調整、技術升級,新產品研發生產步伐加快,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傳統主流產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行業集中度明顯提升。1—5月份規模以上農機企業主營業務收入989.98億元,同比增長2.16%;規模以上農機企業盈利能力有所提升,1—5月份利潤39.64億元,同比增長6.22%。
上半年農機化發展的良好態勢,為完成下半年各項目標任務、推進轉型升級打下了堅實基礎。當前,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一是糧食等大宗作物之外的其他產業及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所需機具供給不足與拖拉機、谷物聯合收割機等傳統主流機具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突出,農機工業產銷形勢整體仍處低迷,農機工業結構調整任務還很艱巨。二是農機生產、使用環保要求日趨嚴格,農機企業及農機使用者在心理、技術等方面的準備不足。農機排放標準由國三升國四政策啟動時限已經明確,但有關轉換工作進展緩慢。一些地區禁止使用煤炭為烘干機提供熱源,個別地方不允許小麥、花生機收產生揚塵等現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三是受地方尤其是市縣一級機構改革還在進行的影響,部分省農機購置補貼未啟動,一些地方農機監理機構、職能尚不明晰,生產管理工作受到一定影響等。
下半年,各地各方面要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充分發揮和省級農業機械化發展協調推進機制作用,加強農機人才隊伍建設,加快科技創新、機制創新和政策創新步伐,著力補短板、強弱項、促協調,努力開創農機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