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適度規模,是多大規模?怎么做?
看過美國農業模式之后,很多人都覺得我們的農業也應該規模化,但是由于我國地勢不如美國平坦,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積少,不少人提出我們應該走適度規模化道路。但是這個適度規模是多大規模?怎么樣才算是適度呢?
農業適度規模是對各種資源(勞動力、設備、土地等)的充分而又合理利用,并使其生產成本、經濟效益的一定規模范圍。農業適度規模的發展,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進行:一是土地規模的外延擴大,即改變土地規模偏小的傾向,鼓勵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允許土地自由轉包,延長土地承包期限;二是在適度的土地規模上,通過集約經營使生產能力規模擴大,亦即農業生產規模的內涵擴大。
規模前先做精
當某一個特色農產品剛進入市場時,受到良好反響,很多人看到了這一機會,紛紛規模化種植。但當你增加規模的時候才會發現,很多問題就出來了。投入的資金不夠或者勉強維持,客戶并沒有預料的那么多和那么大的量,組織規模擴大帶來了無數看上去是小問題的卻是影響效率的大隱患,甚至品質開始大面積地退化或者下降。
因此,要想做好規模,首先做精,做到,然后再衍生其他產品,再想規模的事。
規模時要有度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核心,是實現各種生產要素的協同效應,使其發揮各自的生產潛力,關鍵是要以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和資金收益率為標準,要確保農民的利益。在此基礎上,大力推進社會化服務,努力降低規模經濟成本,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產業化水平,大幅度提升農業產業的總體效率和競爭力。
土地問題涉及到農民的切身利益,越來越多的農民從農地上被剝離出來,一部分農民因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而成為“失地農民”,成為社會的問題群體,除了要做好這部分農民的社會保障工作之外,還要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規模化。
小農場是一個適度規模問題
我們的農業就是一個適度農業,不僅僅包括經營規模適度,還有生態適度和技術適度問題。以小農場為例,如果不解決小生態形成的適度,就做不出來有機和生態產品。小農場需要留下雜草區、活水帶,尤其是要讓原生植物和動物有棲息地,讓小生態形成,否則病蟲害會指數型增加。
單一作物大規模種植是不利于小農場的發展的,種植的作物沒有120種以上無法對客戶群形成完全供給,國內基本在7、80種左右。
在技術適度上,小農場不適合過度引進高、精、尖設施,基本以自己開發定制為主,一個簡易火焰除草機就能節省很多人工和生物防治藥物。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和必然趨勢,做好農業規模對我國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關鍵是如何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