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托管體系依賴“一縱一橫”
7月24日,在農業機械流通工作會議上,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信息所所長邵林生研究員做了題為《建立十字型農業農業生產托管體系,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的報告。
邵林生以一個問題開場:“在座的各位,在各自行業里,做成一個項目要投入多少錢?有沒有不投資而做成事的可能性?”看到大家紛紛搖頭,邵林生語出驚人:十字型農業生產托管體系有望實現這一設想。農業生產托管,可能很多人對此并不陌生,而所謂十字型,邵林生將組織體系建設定義為縱向,服務體系建設定義為橫向。
邵林生稱,傳統思維支持農業服務者做大做強,無論農機、農資、技術,還是糧食收購、涉農保險、融資、信息,都趨于飽和,而被服務者卻受到忽視,一家一戶的農民呈碎片化,實際上是沒有服務對象,造成“大炮打蚊子”的現象。因此,改變服務對象成為關鍵,一家一戶的農民應當抱團創造大的需求。在這一過程當中,農業生產托管是當前糧食規模化生產最合適的模式,縣鄉村三級服務社體系是組織托管的適度單元。尤其是他提出,縣級聯合社具有“零投入、零風險、高回報”的商業價值。零投入是指無需資金,整合資源,組織管理,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而不做替代者;零風險是指不包產,而為農戶入保險,擺脫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增強糧食生產性;高收入是指采購量從十畝八畝變為幾十萬畝,采購成本降低,可使縣級聯合社獲利20%,每年收入上百萬元。同時,這使得科技成果轉化的推廣對象由一家一戶的農民轉變為村、鄉、縣乃至省級服務社,效率倍增。
在橫向的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土地托管為代表的農業生產托管再升級成為糧食托管,糧食企業、縣級聯合社、銀行、商店和期貨公司五方可作為聯合體,服務農戶。有例證表明,此舉按10畝計算可增收1430元,其中糧價提升300元,減損630元,省工300元,省料200元。
在微觀操作方面,邵林生建議,基于生產要素不變的基礎,應提高糧價,但不包產,讓農民知道托管后能夠帶來好處;適當采取饑餓營銷,將整合和互聯網的應用發揮到。他稱,此舉是一種基于沒有補貼也可運營的市場化模式,是多贏的選測,也能夠解決當前糧食生產中規模化程度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