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小麥有了雜交品種 ——京麥9號京津冀聯合示范觀摩會側記
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打造京津冀科技協同新高地
近年來,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拉開了國內雜交小麥科企合作的序幕,在為國內雜交小麥產業化搭建推廣示范平臺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和完善了新品種測試體系和制種技術規程。
時至今日,以京麥9號、京麥21、京麥179為代表的第二代雜交小麥已經開始產業化推廣。京麥9號因其穩產、抗逆、耐鹽堿等突出特性,在京津冀地區廣受好評。
“雜交小麥一步步走來,經歷了很多艱辛和付出,解決了很多難題,最終才走向生產應用。”趙昌平坦言,“隨著科研投入不斷加大和創新力度不斷加強,雜交小麥已經迎來了第二代品種的應用,與代相比,總體上穗子更大、千粒重更高、產量潛力也更大。相信將來第三代雜交小麥也會順利通過審定,走進廣袤田野,走上百姓餐桌。”
雜交小麥的長足發展離不開科研人員的辛勤付出,更離不開科研單位、企業和高校的協同聯合。
2016年以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優勢,積極推進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推進三地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跨區域聯合,組建了關聯緊密、資源共享、通力合作、利益一體的京津冀雜交小麥聯合測試網絡,每年固定建立測試網點20個,累計測試雜交小麥組合超過100份;基于測試網絡建設,篩選的節水型雜交小麥新品種連續列入京津冀小麥品種聯合展示示范計劃,并參加了京津冀小麥聯合區域試驗;依托測試網絡篩選的京麥179通過了北部冬麥區小麥品種審定,京麥9號通過北京審定和天津、河北相似生態區引種。
為了加速雜交小麥科技成果造福京津冀百姓,在推進三地科技協同創新的同時,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聯合中種雜交小麥種業(北京)有限公司等京津冀種業企業在京津冀區域布置雜交小麥示范網點超過200個,覆蓋麥區面積超過600萬畝,在天津河北等地創造出了高水肥地塊畝產700公斤和鹽堿地塊畝產600公斤等一系列高產記錄。
打通產業鏈,開創中國特色雜交小麥產業化之路
“現在,雜交小麥正處于產業化發展的初期,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產業化的不斷推進,雜交小麥必將為糧食和農民增收致富做出更大的貢獻。”中種雜交小麥種業(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兆波告訴記者,“好品種是產業化的基礎,種業是產業鏈的起點。有了好種子不僅要有好收成,更要有好收益。這就需要打通全產業鏈,走出一條具有民族特色的產業化之路。”
在雜交小麥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和中種雜交小麥種業(北京)有限公司協同合作,注重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模式創新的有機結合,積極開展雜交小麥中下游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發,先后開發了雜交小麥混播制種、全程機械化制種、化控制種、節水抗旱配套栽培、種子活力提升等產業化關鍵技術;結合種肥配套、土地流轉、糧食收儲等,大力開展雜交小麥產業發展模式的創新,通過科技創新和模式創新實現了雜交小麥全產業鏈的初步貫通。
2019年春季少雨,地處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馮家莊鎮的小麥經受了土地鹽堿、干旱無雨、無水可灌的三重嚴峻考驗。但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生存條件”下,采取“種肥配套+糧食收儲”模式推廣種植的京麥9號,經過當地技術人員測產,2500畝雜交小麥在全生育期較常規小麥少灌水1次的情況下,畝產仍能達到1100斤以上。
京麥9號作為的雜交小麥品種,不僅具有突出的抗逆、穩產、豐產優勢,其高容重、高出粉率、籽粒商品性好等特性更是得到了糧食收儲企業的青睞,不僅如此,該品種也已走出國門,在巴基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推廣種植多年,并深受當地農民和政府好評。
2018年,河北廊坊、滄州、秦皇島,天津薊縣、武清,山東濱州等地京麥9號示范田,因糧食商品性突出,廊坊實收入庫商品糧每公斤加價0.1元,山東濱州小麥收儲價格更是較常規小麥每公斤加價0.04元直接入庫,雜交小麥種子和糧食都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從產業鏈上游培育的“好種子”、在產業鏈中游開發的“好技術”、再到產業鏈下游實現“好收益”,雜交小麥正在開創中國小麥產業化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