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發展大變遷
4月29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重要論述暨紀念毛澤東主席“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論斷發表60周年報告會在江蘇大學召開。300多位農機專家、學者齊聚江大,回顧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歷程,總結成績與經驗,進一步理清新時代我國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的發展思路,為助推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言獻策。
活動開幕式上羅錫文院士致辭
1959年4月29日,在《黨內通信》當中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農業機械化的論斷,為農業發展指明方向。幾十年的實踐證明,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農村和農民生活現代化的關鍵手段,是提高生產勞動生產率、土地的產出率和農產品質量的重要保證,依靠農業機械增強農業的競爭力,保護和提高糧食的生產能力,讓中國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經過30年的艱難探索,我國的農業機械化事業可以說從零起步,集中力量支持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管理制造流通教育應用體系。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的農業機械化進入了改革開放加快發展的時期,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換。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聯合收割機跨區機收為代表的農機社會化服務,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也取得了經濟社會效益,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我們中國國情的農業機械化實現途徑,也推動了農機工業產業布局的優化。
農業農村部農機化司副司長李安寧做主題報告
2004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由人大常委會通過頒布實施,這部法律最重要的意義在于明確了農業機械化的法律地位,指明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指導思想方針和具體的扶持政策,農業機械化可以說進入了依法促進的階段。我國農業機械化可以說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
改革開放40年,隨著我國成功地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折,農業機械化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歷史性成就,成為農業現代化進程當中的一個亮點。農業機械化向全程高質的方向發展,農機裝備總量是持續的快速增長,我國已經成為農機使用的大國。
江蘇大學校長顏曉紅做主題報告
2018年,的農機總動力穩定在十億千瓦左右,農業各領域新型集區加快增長,農機的裝備結構不斷改善,農機的質量在不斷的提高,極大地夯實了我國農業生產的物質裝備基礎,農機作業水平也在持續的快速提高,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
2018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平均水平超過了67%,在江蘇水稻的機械化程度甚至超過90%,我國小麥生產基本實行全程機械化,河南是農業大省,也是農業強省,每年生產的小麥產量占的1/4,它的糧食的產量占的1/10,它現在的小麥的全程機械化率達到了95%。所以說綜合來看水稻玉米生產的綜合機械化率已經超過了80%。
油菜、花生等機械收獲的農機化率,平均超過了40%。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棉花的這個機采率超過了80%。廣西是我國的甘蔗主產區,它的這個機收面積實現了零的突破,比起水稻玉米小麥,還有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