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職業農民“新”在哪兒?什么樣的農民能轉型當新型職業農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之一。職業農民,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小農戶,其特點如下:
面對市場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新型職業農民高度依賴社會分工,面向廣大市場開展生產經營,而不是自給自足。作為市場主體,新型職業農民必須具有成本核算意識、品牌塑造意識和市場風險意識,不僅要面對國內市場的競爭,還面臨著國際市場的競爭。
經營規模比較大。特別是在農產品流通、服務和加工領域,從業者的經營規模很大,甚至可以比肩跨國公司,足以使生產成本降到產生市場競爭力的程度。從我國現實出發,將糧食生產的平均家庭經營規模(約10畝左右)定義為現在的8至15倍比較合理。
依托現代農業經營組織體系。從國際經驗看,在大部分農業生產領域,“巨型合作社+專業化家庭農場”是有競爭力的農業經營組織體系。此模式一方面會提高合作社的競爭力,另一方面能讓群體分享農業產業鏈的利益。在農業發達,如果沒有這種機制,一般的家庭農場經營者也難以維持生存。
越來越多地采用環境友好的技術從事生產經營。發達的有機農業比重一般不超過10%,但大多都重視環境友好技術的利用,并確保大宗農產品的生產。
與政府和農業科研機構結成“金三角”。農業生產經營系統、農業科研機構和政府是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性支撐結構,三者結成良性互動關系。
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張安錄:
新型職業農民的“新”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新的農業經營、農業專業化服務、農業管理的主體,既要懂經營,又要懂管理,還要為農業提供社會化服務。
2、是農業新知識的掌握者和傳播者,只有廣泛掌握生物科技、計算科學、現代管理等知識,才能提高農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3、新技術、新品種、新技能的使用者和發明者,沒有新的技術裝備武裝現代農業,就難以實現規模經濟,而沒有新的優良品種被培育推廣,市場競爭力就難以提高。
4、是現代農業新業態的創新者,新型職業農民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營銷聯結為一體,將特色農產品生產與農村生態旅游融為一體,使農業成為集種養、旅游、教育等于一體的多功能新業態。
隊伍有待形成,面臨“成長的煩惱”
目前,新型職業農民發展面臨哪些問題?應該怎樣破除這些制約?
中國人民大學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嚴金明:
存在的問題:
當前新型職業農民發展面臨著支撐政策缺乏、培育體系不健全、監管機制不完善、培育效果有待提升等“成長的煩惱”。在人口流動、戶籍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缺少有力支撐。尚未建立完整的、滿足不同層次培訓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同時,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培育效果有待提升。
解決的對策:
對此,應當進一步建立健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支撐體系和管理制度。要規范培育內容,完善課程體系,創新培育模式,實施分批分類培育;進一步加強培育質量與效果考核,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評價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
存在的問題:
在農業生產環節,目前仍以小農戶為主。雖然在農業主產區的很多小農戶已經不直接下地操作,但他們仍是土地承包戶,土地不流轉,會對土地規模經營水平提高形成限制;我國農業經營組織體系的現代化水平還較低,規模普遍較小,對增加農民收入的作用相當有限;我國農戶的科技裝備水平總體較低,亟須建立高水平科技推廣體系,讓農民學習更多實用技術。
解決的對策:
首先,進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改革城市土地規劃管理體制,改善城市居住形態,方便農村居民遷入城市。
其次,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擔保融資,降低地租水平,提高農業投資者增加土地生產力的積極性。
再次,大力支持農民合作社實現跨行政區發展,建立家庭農場分享農業全產業鏈收入的長效機制。特別要引導有條件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轉型為現代農民合作社。
最后,建立以農業大學為主體的農業科技開發和推廣體系,將現有農業科技推廣系統并入其中。
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張安錄:
存在的問題:
新型職業農民的綜合素質有待提升,特別是在基礎學歷、市場敏銳度、創新意識等方面與現代化新業態發展要求有一定距離;社會認可度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和福利不健全;土地產權細碎化、地塊細碎化、農村組織分散化的現狀與現代農業經營規模化、集中化、組織化、專業化的要求之間存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