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唯一登上高規格會議的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憑啥是他?
2019-03-19
中國農機化導報6770
核心提示:在3月17日舉行的農業機械化工作會議上,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強作為的農機合作社典型代表發言。薛強2012年從西安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帶著滿腔熱情,回到農村,頂著鄉親們甚至家里人說我是“傻子”“瓜子”的壓力,開始了自己的農業實踐。負責的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經過9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擁有社員112人,托管土地面積達到3萬余畝,覆蓋6個鄉鎮100多個行政村,各類農機資產原值達到1000余萬元,被授予“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等榮譽稱號。
在3月17日舉行的農業機械化工作會議上,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強作為的農機合作社典型代表發言。薛強2012年從西安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帶著滿腔熱情,回到農村,頂著鄉親們甚至家里人說我是“傻子”“瓜子”的壓力,開始了自己的農業實踐。負責的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經過9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擁有社員112人,托管土地面積達到3萬余畝,覆蓋6個鄉鎮100多個行政村,各類農機資產原值達到1000余萬元,被授予“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等榮譽稱號。
薛強指出了他能夠成功的四點經驗。
,良好的政策環境是合作社發展的先決條件。 黨的十九大吹響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號角,密集出臺支持農業、農民、農村發展的政策,使我倍感鼓舞。“我之所以以一名經濟學碩士的身份回鄉創業,就是看準了對農業的支持,就是看準了我國農業發展的廣闊前景。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首先是得益于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我們購置機具有補貼,種植糧食有補貼,選用良種有補貼,這些都為合作社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使合作社能夠輕裝上陣,努力開拓市場,在糧食生產的經營實踐中大顯身手。”薛強說。
第二,規模化經營是合作社發展的生命線。“我們以糧食生產作為自己的核心業務,而糧食相較于經濟作物,單位面積產生的經濟效益處于明顯劣勢。合作社創建之初,由于規模小,機具“吃不飽”,人員“增收難”。積極探索農機合作社發展模式,率先在陜西省拓展土地托管業務,一方面減輕種糧群眾的勞動強度,另一方面拓展了業務,壯大了規模。在這一經營模式的引領下,合作社迅速發展壯大。”目前,合作社年均耕種管收、深松整地等機械化作業面積達到3萬余畝,小麥玉米耕種收、病蟲害統防統治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合作社業務涵蓋6000多戶,年經營收入超過300萬元,機手人均收入達到6.5萬元。
第三,強大的軟硬件是合作社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薛強帶領合作社成員一方面積極購置大型現代化農機農具,另一方面著力打造專家和服務團隊,軟硬兼施,跨越前進。購置大型拖拉機和聯合深松整地機,先后實施深松整地作業5萬余畝;購置植保動力傘和無人機,“一噴三防”航化作業面積超過10萬畝;建成10噸種子加工成套流水線,年加工小麥良種600萬斤;建成30噸糧食烘干塔,在全省率先實現玉米籽粒收獲、烘干一體化。聘請了6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建立了專家指導組,對糧食生產過程中的重大問題進行科學決策;聘請80多名種田能手組成了土地托管團隊,建立了農機、農技、植保、水電4個專業服務隊,糧田實現了“種子、化肥、農藥、耕、種、收獲、管理、糧食回收、銷售九個統一”。同時,還通過召開土地托管聯盟協作培訓會等形式,帶動周邊區縣發展土地托管5萬畝,使1.2萬戶農民受益。
第四,經營模式創新是合作社發展的不竭動力。“過去幾年,土地托管模式的創新應用,支撐著合作社從小到大發展。去年,我們致力于打造土地托管模式的升級版,創新了農機合作社經營方式,率先在全省提出了建立集體糧食農場的經營模式。我們與農戶、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共同打造集體糧食農場。”同時,農戶以土地入股,享有入股分紅;村集體經濟組織主導集體糧食農場,從土地入股分紅總收入中提取商定比例的集體發展基金;合作社投資生產經營集體農場,獲取扣除土地入股分紅和生產經營成本后的利潤。這一模式下,三方在合作中各司其職,提高了效率,拓展了合作范圍,實現了互利共贏。
薛強說,下一步,他將求真務實,創新實干,做推進農機服務機制創新的實踐者,做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的引領者,做全程機械化的推動者,為周邊農戶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為農業機械化全程高質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薛強指出了他能夠成功的四點經驗。
,良好的政策環境是合作社發展的先決條件。 黨的十九大吹響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號角,密集出臺支持農業、農民、農村發展的政策,使我倍感鼓舞。“我之所以以一名經濟學碩士的身份回鄉創業,就是看準了對農業的支持,就是看準了我國農業發展的廣闊前景。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首先是得益于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我們購置機具有補貼,種植糧食有補貼,選用良種有補貼,這些都為合作社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使合作社能夠輕裝上陣,努力開拓市場,在糧食生產的經營實踐中大顯身手。”薛強說。
第二,規模化經營是合作社發展的生命線。“我們以糧食生產作為自己的核心業務,而糧食相較于經濟作物,單位面積產生的經濟效益處于明顯劣勢。合作社創建之初,由于規模小,機具“吃不飽”,人員“增收難”。積極探索農機合作社發展模式,率先在陜西省拓展土地托管業務,一方面減輕種糧群眾的勞動強度,另一方面拓展了業務,壯大了規模。在這一經營模式的引領下,合作社迅速發展壯大。”目前,合作社年均耕種管收、深松整地等機械化作業面積達到3萬余畝,小麥玉米耕種收、病蟲害統防統治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合作社業務涵蓋6000多戶,年經營收入超過300萬元,機手人均收入達到6.5萬元。
第三,強大的軟硬件是合作社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薛強帶領合作社成員一方面積極購置大型現代化農機農具,另一方面著力打造專家和服務團隊,軟硬兼施,跨越前進。購置大型拖拉機和聯合深松整地機,先后實施深松整地作業5萬余畝;購置植保動力傘和無人機,“一噴三防”航化作業面積超過10萬畝;建成10噸種子加工成套流水線,年加工小麥良種600萬斤;建成30噸糧食烘干塔,在全省率先實現玉米籽粒收獲、烘干一體化。聘請了6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建立了專家指導組,對糧食生產過程中的重大問題進行科學決策;聘請80多名種田能手組成了土地托管團隊,建立了農機、農技、植保、水電4個專業服務隊,糧田實現了“種子、化肥、農藥、耕、種、收獲、管理、糧食回收、銷售九個統一”。同時,還通過召開土地托管聯盟協作培訓會等形式,帶動周邊區縣發展土地托管5萬畝,使1.2萬戶農民受益。
第四,經營模式創新是合作社發展的不竭動力。“過去幾年,土地托管模式的創新應用,支撐著合作社從小到大發展。去年,我們致力于打造土地托管模式的升級版,創新了農機合作社經營方式,率先在全省提出了建立集體糧食農場的經營模式。我們與農戶、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共同打造集體糧食農場。”同時,農戶以土地入股,享有入股分紅;村集體經濟組織主導集體糧食農場,從土地入股分紅總收入中提取商定比例的集體發展基金;合作社投資生產經營集體農場,獲取扣除土地入股分紅和生產經營成本后的利潤。這一模式下,三方在合作中各司其職,提高了效率,拓展了合作范圍,實現了互利共贏。
薛強說,下一步,他將求真務實,創新實干,做推進農機服務機制創新的實踐者,做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的引領者,做全程機械化的推動者,為周邊農戶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為農業機械化全程高質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標簽:
農機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