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苗全:我與免耕播種二十載
編者按:為隆重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展示農業機械化在改革開放中取得的成就和貢獻、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弘揚農機化行業人士不懈奮斗、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開展了“紀念農業機械化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動。活動得到了廣泛響應,各界人士積極投稿,參與活動。經組委會初步審核,決定遴選部分文章加以刊發,以饗同仁。
我是一名沐浴在改革開放雨露陽光而成長的農機人,在農機戰線不懈耕耘了四十年,有不少值得總結回味的事。其中一件最值得說說的,那就是是改革開放使我與免耕播種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中國免耕播種事業的發展奉獻出一些力量,收獲了成功與驚喜。
生來與播種結緣
我出生、成長在東北黑土地。父輩為我起名叫“苗全”,承載著對豐收的希冀。“苗全”,是播種的關鍵,是獲得豐收的重要條件,或許從這一刻起,就預示著我與播種的不解之緣,這一干就是二十年。
初識免耕播種結下終身情緣
改革開放初期,我就開始從事農機推廣工作。實踐中,在生產力充分解放的同時,我也親歷了農民缺乏科學的種植技術,竭澤而漁的耕種土地,土地越種越薄,化肥用的越來多,農業生產受干旱等自然災害影響越來越大,糧食產量越來越不穩定。
面對這一嚴峻問題,在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的科研人員開始研究解決辦法,我積極的參與其中。
2002年,我國提出實施保護性耕作遏制土壤退化的措施,隨即在我國的西北、東北等地開展大規模試驗示范。2005年以后,連續八年將保護性耕作寫進中央一號文件中,促使了保護性耕作在我國快速應用。
保護性耕作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秸稈還田,覆蓋在地表,二是免耕或少耕。免耕播種是保護性耕作的一項關鍵環節,要求免耕播種機在秸稈全部還田、沒有耕作或很少耕作條件下進行作業,免耕播種是支撐著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免耕播種機則是關鍵的核心機具裝備。
保護性耕作其作用,一是秸稈覆蓋還田,保護和減輕了耕地的風蝕和水蝕;二是秸稈腐爛,養分回歸農田,能使地力得到保持和恢復,土壤理化性狀得到改善,實現藏糧于地;三是秸稈覆蓋能夠更多的儲存雨水和減少土壤水份蒸發,減少灌溉,減輕旱災;四是能解決秸稈田間直接焚燒問題,減少煙塵和碳排放,有利于環境的改善;五是簡化作業環節,減輕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六是提高土地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保持糧食穩產高產。
從那時起,我就立志終身要做免耕播種這件事。
創造了我國臺重型免耕播種機
2007年,改革開放深入推進中,作為吉林省梨樹縣經濟改革的新舉措,我同一批科技人員下派去領辦企業,縣組織部委派我到梨樹縣康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任總經理,領辦創辦農機企業。也就是從這時,真正開始了我實現免耕播種的情緣。
正是在這一年,中國科學院的專家來到我所在的企業進行“東北黑土培肥增碳——保護性耕作”試驗研究,在播種環節使用了從美國購買的重型免耕播種機。我次看到和接觸免耕播種機,使我眼前豁然一亮,這真是播種的“神器”呀!
這次經歷讓我充分意識到,免耕播種機是保護性耕作技術得以大面積推廣應用的關鍵機具,免耕播種機性能的高低,決定了保護性耕作的成敗。因此,我國要大面積實施保護性耕作,必須借助免耕播種機這個“神器”。
然而,進口免耕播種機價格昂貴,農民買不起、用不起,必須要造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免耕播種機,實現免耕播種機國產化。基于這種認識,使我和一批志同道合的農業、農機人又與免耕播種機結下不解之緣。
隨即,在所在的企業,率先開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免耕播種機研發。經過一次次的設計優化方案,無數次田間試驗考核,聽取成百上千農民、機手和農機、農業科技人員的意見,反反復復進行改制完善,到2010年,歷經三年多時間,我們終于研發成功我國代(也稱1.0版)牽引式重型免耕播種機,并在農業生產中迅速推廣應用。
1.0版免耕播種機,是在改革開放中誕展,為中國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應用,發揮了居功至偉的作用。
1.0版免耕播種機
向新一代免耕播種機發起新的攻關
為了再續免耕播種這個緣,尋求更高更大的舞臺,在免耕播種技術裝備領域走的更遠,2015年,我來到北京德邦大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免耕播種機首席專家,又開啟了結緣免耕播種的新征途。
該公司立足我國保護性耕作技術需求,根據我國保護性耕作特點,以技術需求定位產品;依托公司專業化的研發團隊,與中國農業大學,黑龍江省農墾大學、農業農村部保護性耕作研究中心、黑龍江省播種與耕整地研究室、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聯盟等科研團隊和推廣部門等進行聯合攻關,為新一代免耕播種機研發鋪墊了成功之路。
三年來,我還組織人力對不同區域、不同土壤、不同氣候條件下的保護性耕作模式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連續幾年,在黑龍江省高寒地區——佳木斯市試驗免耕播種獲得成功,同時還在黑龍江省的雙城市、大慶市、綏化市建立示范基地,均取得理想的效果。與此同時,編寫出三種《東北區免耕播種技術規范》,其中一種列入吉林省地方標準。
與此同時,根據代免耕播種機存在的問題,以及我國保護性耕作新發展新需求,借鑒發達免耕播種機先進技術,吸收國內各免耕播種機的優點,我組織開展了新一代免耕播種機研發工作,攻克了免耕播種機存在的一些難點和關鍵技術。
2017年,新一代重型免耕播種機(被業內人士稱為2.0版的免耕播種機)研發成功,投放市場后得到一致好評。
2.0版重型免耕播種機
一是通過性能好。在有全部秸稈覆蓋還田的條件下秸稈切斷、清理徹底,作業不擁堵、不拖堆,準確的將種子、肥料播種到指定耕層中。2017年,在吉林省梨樹縣中國科學院沈陽生態研究所連續11年全部玉米秸稈還田示范田播種過程中,其它免耕播種機調試一周也無法作業,而德邦大為牌1405型免耕播種機順利完成作業,被業內人士認定為是目前能在大量玉米秸稈覆蓋條件下可正常播種作業的機器,可謂是一戰成名,創造了免耕播種機作業奇跡。
2017年2.0版免耕播種機播種現場
二是作業功能多。一次完成側深施化肥、清理種床秸稈殘茬,整理壓實種床,單粒播種,施口肥,擠壓覆土、重鎮壓等工序。
三是播種作物品種多。配套的氣力式和機械式排種器,可以播種玉米、大豆、高粱、綠豆、小豆、葵花、蓖麻、甜菜、倭瓜等十余種大田作物。
四是播種數量精。采用的具有先進水平的排種器,播種單粒率達98%或更高。
五是仿形準,采用的平行四連桿單體獨立同步仿形機構,仿形輪與播種開溝器雙側同位設置,保證了播種深度一致性。
六是覆土鎮壓科學,采用V形設置的空心橡膠輪式覆土鎮壓器,實現了擠壓覆土和重鎮壓,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保墑效果好,出苗率高。
七是耐久性高。采用的加強型機架,主、副梁通過牽引梁和左右側板固連成一體,使用更可靠。
八是智能化程度高。采用了五位一體監控器及國內首創的具有遠程管理的農機管家系統,為各級政府實施免耕播種作業補貼,檢測作業面積和效果,確定補貼金額傳輸可靠的數據,并為合作社、家庭農場管理人員監管機器作業提供方便條件。
九是適用范圍廣。在區域上,西北、華北、東北都有良好的應用效果;在耕作模式上,可以滿足平作、壟作、寬窄行等耕作方式;在施肥上,施肥量調整范圍廣,即可滿足超底量、又可以超大量施肥;施肥量調整實現了粗調整加精調整,既能深施底肥又能淺施口肥。
十是作業效率高,配套的高性能排種器,多功能的監控器,加上整機重量大作業穩定性好,可以24小時連續高速作業。
2.0版免耕播種機問世后就備受關注,廣泛應用于我國的東北、西北、華北、華東等地保護性耕作區域,為我國保護性耕作發展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縱觀今后發展,智能化、大型化的免耕播種機在向我們招手,我們正向著研發全電控傳動、全液壓控制播種單體壓力的高智能化3.0版免耕播種機和10行以上大型免耕播種機的方向前進。
我要在北京德邦大為公司這個更高、更大的平臺上,老驥伏櫪,志在中國大地,讓更多的農民用上播種“苗全”、苗齊、苗壯的新型免耕播種機,續寫免耕播種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