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李慶東:人生注定農機緣
編者按:為隆重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展示農業機械化在改革開放中取得的成就和貢獻、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弘揚農機化行業人士不懈奮斗、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開展了“紀念農業機械化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動。活動得到了廣泛響應,各界人士積極投稿,參與活動。經組委會初步審核,決定遴選部分文章加以刊發,以饗同仁。
出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的我,現已四十多歲,正好經歷并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輝煌歷程,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果,完全屬于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時代人。
我出生在天津市寶坻縣(注:2001年寶坻撤縣設區)的一個農村家庭,盡管生長在直轄市,但經濟上的發展落后有些對不住“直轄市”的稱號。兒時記憶除了做些放羊、喂豬、撿麥穗等農活外,就是與伙伴兒們在田地里的狂奔亂跑。
1970年代:兒時與農機的接觸
兒童時代,家里的農村還是所謂的集體生產隊的生產方式。母親是農民,參加村里第三生產隊。那時我也常跟隨母親去隊里看大人們的勞動。人生看到的臺印象最深的農機是小麥脫粒機,“塊頭兒”很大,固定在生產隊的麥場上,用電機作為動力,工作起來“麥塵”飛揚,大人們勞作之后,個個基本上都成了“土人”。
記得兒時還有一次與農機的接觸,應該是在剛剛實施農村改革的初期,我們村也開始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田分給了各家各戶。這時村里的幾個農機手在村頭兒演示一種小型小麥收割機,“塊頭兒”有點類似于現在的微耕機,靠農機手手動操作,可將種植的小麥放倒一側,再由人撿拾打捆等。但是我的印象就只是看過演示,不知什么原因以后并沒有在生產中實際應用。當時家里收小麥時,還是靠幾千年老祖宗留下來的“神器”——鐮刀,低頭、彎腰、什么三把掐麥法等收割小麥,我那時也是認認真真當過彎腰割麥子的小孩兒。
1980年代:少年和農機的游藝
隨著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推進,我家周邊的農村也開始陸續有一小部分人家先富裕起來了。而此時,伴隨著我的哥哥幾次參加高考均落第的無奈,父親只好靠借錢和貸款,給哥哥買了一臺15馬力小四輪拖拉機,讓哥哥搞運輸來掙錢謀生。記得當時,哥哥懷里揣著湊來的六千多元錢,和朋友一起去天津拖拉機廠直接買新的拖拉機,并從市里開回了家。
買來拖拉機我很是興奮,盡管那時也就十四五歲,卻天天吵吵著要學開拖拉機。利用,哥哥就帶著我到村頭兒教我,記得在村頭兒我練習開拖拉機時,由于操作不當,險些將拖拉機開進村頭兒的河里。幸好河邊有一個深溝,卡住了前車輪,拖拉機被“卡死”熄火,才避免了將新拖拉機開進河里的慘劇。可是,后來我開拖拉機的水平還是不錯的,村里人都說我超過了哥哥,盡管是無證駕駛。
說實在的,哥哥買的拖拉機質量還真不咋地,盡管是從有名的天津拖拉機廠直接買的新品,但是買回家后也是故障不斷,經常發生的故障就是發動機氣缸墊損裂。由于當時配件供應不上,有時還要去市里購置配件,每次壞了都要耽誤我幾天開拖拉機的癮頭兒。不過,那時倒學會一些修理拖拉機的技藝,如拆裝發動機零部件等,甚至連發動機的飛輪都拆裝過。
當時,為了幫家里盡快致富,鬼使神差的我竟然放棄了學業,父母同學的多次勸阻也未能阻止我致富的夢想,開始了勞動生產,干起了幫開拖拉機、做沙發裝飾等。幸好半年后,自己也及時主動“剎車”,又重返校園、重拾學業。
1990年代:青年在求學農機的路上
我是于1991年參加高考,在老家的非重點高中考上了當時的一所重點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當時高考填報志愿也都是自己填報(盡管父親也給出一些參考意見),所報專業是汽車與拖拉機。原以為是側重學汽車呢,可是入學報到后,基本上就是拖拉機專業。四年的大學時光,只是駕駛實習時開了有一個星期的北京212吉普車,算是專業上與汽車的直接聯系。拖拉機專業是當時學校的重點學科,這也與吉林工業大學的前身(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有密切的關系。老師講課都很認真,所用教材也多是本校編制的教材。大學四年我們重點學習了拖拉機理論、拖拉機構造、發動機原理等專業知識,實習重點是拆裝發動機,畢業設計也是搞拖拉機構造設計。
由于大學畢業擔心自己要是回天津也就是去天津拖拉機廠最合適,可是自己也著實不想去這個廠,所以大學期間自己準備報考研究生。考慮到報考其他學校或是其他專業的難度,自己還是報考了本校本專業的研究生,并于1995考取,繼續開始拖拉機專業的研究生學習,研究方向為智能自動化,也就是自動無人駕駛車輛控制研究。
研究生畢業后,自己聯系到了北京的一所機械類研究院工作,本以為自己脫離了農機,與農機緣到此結束,可是……
新世紀:中年放飛對農機的事業與夢想
在這所研究院工作三年后,2001年自己又被召喚來到了農業部農業機械試驗鑒定總站工作,具體做拖拉機檢測鑒定。在此期間,我熟悉了我國拖拉機行業的發展現狀、檢測鑒定標準等,去過我國拖拉機企業有幾十家,檢測鑒定的拖拉機產品有上百臺。如果能夠照此下去,自己應該也能成為拖拉機檢測行業上的一個專家什么的。但是由于工作需要,2005年我又被調入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從事行業管理工作。我在司機關工作的十幾年里,正趕上了農機化發展的大好春天,隨著2004年《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頒布、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加大了對農機化發展的扶持力度,中央財政用于實施農機購置補貼的資金累計超過1800多億元,我國農機化作業水平從2005年的36%提高到現在的66%以上,十三年的時間提升了30個百分點,發展速度之快著實讓我們每一個農機人激動興奮。
2018年是難忘的一年,我國改革開放發展已經四十年了,加上今年“兩會”又對機構進行了大幅度改革,新組建的農業農村部構成中,對農業機械化管理司進行了縮編減員以及排序后移等,地方上僅有的幾個省獨立的農機局也都陸續并入省級的農業農村廳(委)。但是,12月12日又是我們農機人值得興奮激動的一天,因為有一項重要議題列入了國務院常務會議重要日程,一個部署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國務院文件將要出臺。
當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升級,助力鄉村振興、“三農”發展,指出要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加快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升級,是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部署推進提升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種采收水平、對重要農機作業環節按規定給予補助、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和技術、改善農機作業基礎條件以及積極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等多項舉措,好多項都是新的措施,比如改善農機作業基礎條件,推動農田地塊小并大、短并長、彎變直和互聯互通,支持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等,這些都是新的事項,支持力度“含金量”較高。
看來,農機化事業還將大有可為,必將大有作為,也將為現代農業建設、實現鄉村振興發揮更加積極重要作用!
農機人,農機夢,散不去的農機緣,祝愿我國的農機化事業發展越來越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