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王曉會:淺談農機文化
近年來,我國農機裝備水平顯著提高,促進了農業豐產豐收。然而,農機軟實力建設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沒有跟上硬件更新的步伐。農機行業快速發展伴隨著行業亂象的發生,縱然有多種原因,但有一點是免除不了,那就是農機文化的缺失。
一、關于農機文化
縱觀歐美農機化發展歷程,蒸汽機動力應用到農業生產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而在此之前以畜力為動力源的農業機械至今差不多有200年的歷史。在機械與農業生產不斷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農機文化、思維和信念,主要表現在:對農業機械演化史的不斷總結和追憶、對農業機械未來發展的不斷探索和在不同時期不斷豐富農機文化內涵。
如果把農機行業賦予文化內涵,那也就有了靈魂和生命。從業者不只是拿農機工作當作謀生手段,它更是一種樂趣,是一種人生價值的體現;農機企業社會責任感會更強,逐利將不是企業的目的,這樣的企業才會更有生命力。
二、國外農機文化
僅以幾個實例說明國外,尤其是歐美地區農機行業中蘊含的農機文化。
1、展覽展示文化
從形式上來說,歐美農機展覽展示更加多元,有場館展覽、田間日展示、巡游展示、公益活動展示等形式,針對不同群體發揮不同的效應。
從群體上來說,歐美農機展覽展示的群眾參與度極高,包括眾多的行業從業者,也包括一些與行業非相關的婦女、兒童乃至殘疾人,這些人寧愿支付高額的門票和相關費用,從側面體現出歐美農機乃至農業并非是弱勢行業,是全民關注的行業。
從細節上說,歐美農機展覽展示做得十分到位,比如說方面,廠商會把一些尖銳部件用軟膠條包裹;一些比較抽象的工作部位,會通過剖面形式展現出來;將民俗表演融入到展覽展示中,并且是恰到好處,并非是比誰家的屏幕大、音箱更震撼;展會充分考慮觀展者住宿、交通、餐飲的便利性,不會讓觀展者在一種焦灼的心態下看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