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李凱:沃野新歌:一名新人眼中的首都農機化
我是農機行業的一名年輕新兵。盡管沒有親身體驗過改革開放的大部分過程,但通過我三年多工作的觀察和體會,也想以一種不同的方式呈現一下,北京農機事業蓬勃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的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這種精神是促使我扎根這個行業的最深沉的動力,作為新一代農機人更應該勇擔時代使命,繼續發揚農機人的寶貴精神財富,為農機化事業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下面請跟隨我的腳步來體會一下:
菜壟上的女娃娃
這是我剛入職時在延慶看到的:十數位農民在田間忙碌種植甘藍,菜壟上有一個三歲左右的女娃娃,靜靜觀察著周圍;還有一位大姐,孩子年齡尚小,用被子裹著背在身上,一邊彎腰種菜,一邊還要輕輕搖晃身體,唱著歌,哄著襁褓中的孩子。
身為菜農的母親
同樣是延慶,同樣是種甘藍,時間變為三年后。今年夏天,移栽機駛進了甘藍地。菜農張秀蘭說“從沒想到過有一天,能坐著就把菜種了,沒有了彎腰駝背,沒有腰酸背疼,頭頂居然還能有遮陽傘。”
移栽機駛進甘藍地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市農業機械的的確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在向著“、全程、全時、全能”快速發展,并緊緊圍繞北京農業“兩限兩定”稟賦約束,更加緊密的服務到生態綠色農業、景觀都市農業發展中來。
這位是機手陳晨,移栽機出現故障,他便翻出隨時攜帶的工具箱,坐在烈日當空的菜壟上捯飭起來;缺少加注器等專門的修理設備,他直接到附近汽修店里借,肩扛到田里,他用中午不到3小時完成維修,帶領4位菜農,機械移栽,2天完成了原來需要10天才能完成的,70畝甘藍的種植。
機手:陳晨
故事講到這并沒有結束。我和陳師傅只是恰好在甘藍種植中有了交集,我也只了解到一年中他幾天作業的艱辛。他今年47歲了,手被機油浸黑了,臉被烈日灼紅了,磨平了指紋,生出了皺紋。作為機手,他有著26年的堅持。
三年、延慶、露地甘藍種植的變化,只是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農業展新篇中截取的一個片段。機手、陳晨、26年如一日也只是農業千萬人中的一個縮影。
菜田
機手:陳晨
四十年,北京農業總產值增長了25倍,人均產值從原來的0.85萬元增至6.6萬元,翻了足足3番。農業技術日新月異,農業結構日趨優化,農業面貌煥然一新。四十年前,農業機械主要還是保障糧食生產,現在是糧經、蔬菜、畜牧、林果覆蓋;四十年前一談農機主要是農民俗稱的撓子,現在是耕、種、管、收、產后加工全程發展;四十年前,農機作業還集中于生產隊的大包干,現在是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機經理人帶領著服務組織在作業。
生態農業中,以水定產,原來的“大水漫灌”變成了指針式噴灌車均勻滋潤每一寸土地;以煤限產,原來的溫室燃煤供暖,變成了新型節能日光溫室;以污限產,原來直接焚燒的秸稈現在居然變廢為寶,實現了基料化、肥料化、飼料化全量利用。
指針式噴灌車
指針式噴灌車
新型節能日光溫室
秸稈機械回收
景觀農業中,世園會百蔬園建設,盆栽蔬菜上盆、填裝、移栽、運輸機械化標準作業;平谷、密云,油菜花海機械耕種;房山、順義,農機本身已經成為耕讀情懷的一部分在教育展示。
盆栽蔬菜機械化生產車間
百蔬園品種預展
林下景觀油菜機械播種
順義區首屆醉美油菜花節
綠色農業中,采用先進的植保器械、智能的監測追溯系統,減少面源污染,降低農藥殘留,是從生產源頭控制,有更多保障的,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是我們老百姓的安心農業、放心農業。
植保打藥
習近平總書記說“幸福和美好不會自己出現,成功屬于勇毅而篤行的人。”農機事業蓬勃發展正是如此,是一代代農機人篳路藍縷,薪火相傳。這里有十佳農民陳向陽,20年前毅然放棄“鐵飯碗”,貸款籌建農機服務隊,一步一個腳印,帶領出一個示范社。
十佳農民:陳向陽
這里有離休干部王俊彥,93歲高齡,打工作起就進入農機行業,曾經有次春節期間還在上海尋找合適的配件。與他座談時,他熱淚盈眶的,是這四十多年,近半輩子的堅持。
離休干部:王俊彥
1978年9月7日,北京日報社論:“大城市更要搞好郊區農業。”四十年后的今天,我們建設國際、和諧宜居之都依然離不開農業。它關乎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關于政策惠農、科技強農、人才支農,是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之路。而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青年的投入,也正是因為有這么一群關心農業、投身鄉村振興戰略的同志,農業會是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會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會是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北京日報:1978年9月7日(版)
組委會點評:
一顆年輕的赤子之心,一份稚嫩的農業情懷,在蒙太奇式的畫面中坦誠展現。改革開放以來,大都市周邊的農業機械化職能歷經演變。這些年輕人的不斷加入,確保了這個行業的血液歷久彌新,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