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尹樹民:榆樹市小崗屯巨變
2018-12-18
中國農機化協會尹樹民 李社潮7400
核心提示:改革開放40年,榆樹農業機械化又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帶動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育民鄉繁榮村小崗屯——一個以糧食生產為主的邊陲小屯,就是一個很好的縮影。
編者按:為隆重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展示農業機械化在改革開放中取得的成就和貢獻、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弘揚農機化行業人士不懈奮斗、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開展了“紀念農業機械化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動。活動得到了廣泛響應,各界人士積極投稿,參與活動。經組委會初步審核,決定遴選部分文章加以刊發,以饗同仁。
吉林省榆樹市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曾響起批隆隆的拖拉機聲音。然而,也因興辦機械化事業,榆樹一度成為"大債縣"。改革開放40年,榆樹農業機械化又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帶動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育民鄉繁榮村小崗屯——一個以糧食生產為主的邊陲小屯,就是一個很好的縮影。
大包干讓小崗屯農民吃上飽飯
小崗屯原為榆樹市育民公社繁榮大隊第六生產隊。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即大包干前,全屯有耕地120公頃,農戶93戶,472口人,人均耕地近4畝。的年景,壯勞力收入每天不足一元錢,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貧困屯。
經歷過"生產隊大幫哄"時代的人都不會忘記那段吃不飽、住不好、睡不好、窮怕了的歲月和那些不堪回首的陳年往事。
一年下來能人均分上500斤口糧,那可算得上很不錯的生產隊了;一年能吃上幾頓餃子、幾頓白米飯的人家全屯沒有幾戶;過年換件新衣服,小孩子甭提多高興了;能住一個獨房獨院、三間草房就相當于現在住別墅了;有個自行車騎小伙美得不得了。
當時的小崗屯九十多戶人家,口糧夠吃的沒幾戶,大多數人家到八、九月份就斷糧。好一點的戶靠燉土豆、窩瓜,啃青苞米接濟。大多數還是到處借米下鍋,一年吃不上幾頓像樣的飽飯。
小孩子們都盼著過年。因為一年只有在過年才能買幾尺便宜的平紋布,求有縫紉機的大嬸幫忙做套新衣服,而且是老大穿完給老二,老二沒穿夠就得給老三,大人穿舊的再做給小孩子,實在不能穿的就廢物利用做成鞋底、鞋幫。
整個屯當時自有房屋的還不到60戶,1/3的農戶找房住,多數是老少三輩擠在一鋪炕上,細算起來全屯人均住房面積不足6平米,而且有些還是冬不保暖、夏不遮雨的破草房。
說起交通工具,就更寒酸了,全屯只有在當時人民公社所在地上班的幾個“職工”和個別學生能騎一輛破舊自行車。大多數學生還是步行,起早貪晚走上十幾里路,甚至到幾十里路的外鄉鎮讀初高中。
自打1983年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到2008年,小崗屯村民用他們聰明的智慧、勤勞的雙手,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主要糧食作物——玉米產量達到了公頃1萬公斤,農民人均收入實現4600元/年,有80%的農戶住上了磚瓦房,購置了新四大件,用起了電冰箱、騎上了摩托車、看上了有線電視,用電話就可以同各地聯系業務,可謂是吃不愁、穿不愁、老婆孩子住上了熱炕頭。
農機合作社使小崗屯農業迅猛發展
“窮根”雖然拔掉了,但經濟發展還比較緩慢,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束縛著人們的手腳,小富即安的思想嚴重影響著小康進程:一家三口人,不足一坰地,離還離不開、富也富不了,必須尋求新的致富門路。
實行大包干后的幾年里,有的農民外出打工掙到了錢,村黨支部積極響應鄉黨委號召,動員群眾勞務輸出。
2009年的農機大戶、種糧能手王德友認為這是發家致富奔小康的捷徑,因此他找關系、挖門路,先把幾個木瓦匠和年輕勞力組織起來,成立施工隊,到吉林、長春等城市建筑工地搞勞務承包。由于頭腦靈活、誠信做事,干的活用戶方滿意;他對屯里出來的農民像親兄弟一樣,從不欠他們一分工錢。連續幾年的春出秋返,農民掙著錢了,生活富裕了,不少人每年都有幾萬元的收入,有的到城里買了住房,過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這樣一來耕地由誰經營,成了擺在他們面前一道難題。王德有發現這既是農民們難處又是農業的商機,于是成立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提供農機托管服務的念頭。
2013年在鄉村組織的幫助下,王德有帶頭和幾戶農民申辦了榆樹市育民鄉天降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2014年又購置了904型拖拉機1臺、玉米收割機1臺、整地機2臺,托管本組耕地60公頃。幾年來,由于合作社服務質量好,收費價格低,農戶有錢無錢都能種上地,因此合作社托管經營的土地面積不斷擴大,從本組到全村乃至擴展到鄰近的太安等鄉。
土地面積擴大了,還沒有達到連片程度,大型農機具作業空運轉,植保作業、深松深翻、玉米大豆輪作、玉米免耕等農業新技術推廣受到很大影響。
2015年,王德友開展玉米保護性寬窄行輪作試點,當年試種的15公頃地,公頃產超過1.25萬公斤。廣大群眾看到了保護性耕作的好處。幾年來,這項先進種植方式在小崗屯廣泛推廣,本屯一半以上耕地都采用這種技術,并擴展到全村乃至全鄉,全鄉2017年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2400公頃。
為實現連片規模經營,2017年冬,天降合作社決定再擴大合作社經營規模。他們的想法得到了村黨支部、村委會的大力支持,僅用一個月時間就把全屯農戶的土地采取“風險共擔,利益均沾,土地入股,統一經營”的形式,全部流轉到合作社,臨屯臨鄉的農戶紛紛也托人擔保入社。
如今,天降合作社有社員156人,共經營耕地290公頃,全部實現了六統一,即統一種植計劃、統一整地播種、統一生產標準、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倉儲、統一出售結算。
由于統一經營,減少了種肥損耗,節約了生產成本,避免農機空運轉,節省了作業時間,提高了農機作業效率,解放了大批勞動力,促進了勞務輸出和城市化進程。全屯成為在榆樹市個實現了糧食生產全程機越化的自然屯。
預計2018年,天降合作社可實現產值600萬元,每公頃地可讓農戶增收4000元,實現利稅48萬元。
好政策讓小崗屯有了如今的巨變
原本貧窮落后的小崗屯的四十年巨變,就是我國農村改革開放成果和發展機械化的縮影。
示范區建成了,糧食生產更有保障了。2010年在財政資金的支持下,總投資1360萬元的繁榮村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成,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解決了靠天吃飯問題,糧食生產有了保障。
加入了農機合作社,土地不用自己管了。小崗屯93戶,120公頃土地全員加入天降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經營,既不用操心、又增加了收入,又能安心發展其他掙錢產業。
飲上了水,地方病一例也沒有了。2008年,小崗屯率先吃上了水,幾年后大脖根病一例沒有了。
戴上了金首飾,分不出誰是屯子人了。隨著農村富裕程度的提升,婦女們講究起穿金戴銀了,她們打扮起來不比城里人差,有的首飾價值比城里還高,在大街上分不出誰是屯子人了。
讀上了研究生,窮孩子真的出息了。恢復高考后,小崗屯共有72人考入大學,其中56人在城市工作,改變了身份和命運。現在就讀的有16人,其中讀研的有7人,窮孩子終于有出息了。
走上了水泥路,出行難徹底改變了。2012年,戶戶通水泥路項目在小崗屯實施。路通后,人們想起2007年駱淑珍老人患急性腦出血因雨天死在去醫院半路的情景。現如今再也不怕雨天了,也不怕道路不好耽擱病人就醫了,從此告別出行難問題。
住上了電梯樓,“泥腿子”綽號沒有再叫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土地統一經營,很多人離開了農村,舉家搬到了城市。小崗屯93戶人家,在城市住樓房的有36戶,現在在屯的57戶人家,在城里買樓的還有32戶,農村人再也不是城里人眼中的泥腿子了。
開上了小汽車,辦事情更加方便了。大包干前連自行車多沒有,現在,全屯擁有小轎車62輛,小孩上、下學都校車接送了,出門辦事效率更高了,誰家有個大事小情更加方便了。
做起了大買賣,農民工也賺外匯了。算起來小崗屯在外行政部門工作有七、八位,一批經商的在當地很有名氣。如原農民李超如今在哈薩克斯坦做起家具生意,并且做得風生水起,顧客盈門,農民也賺外匯了。
參加了新農合,得大病能治起了。全屯大人小孩全參加了合作醫療,住院費用70%報銷,群眾得大病能治起了。
辦理了社保卡,農民也領退休金了。村民積極參加新型社會養老保險,60歲以上的老人也領取退休金了
用上了支付寶,買東西不用去商店了。手機支付、網上購物、高鐵、共享單車是當今新四大發明。隨著手機、互聯網的普及,如今農村人也時髦起來,網上購物運用自如,想要的東西只要一部手機,手指動一動立馬送到家,買東西再也不用去商店了。
跳起了廣場舞,陋習俗從此再見了。自從修了文化廣場,跳廣場舞再也不是城里大媽的專利了,每天吃完晚飯,廣大群眾會自發地來到文化廣場跳廣場舞,既達到健身,又促進了鄰里和諧,從此改變以前喝酒、打麻將的陋習。
打贏了攻堅戰,小康路上不少誰了。本屯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經過精準扶貧,干部包保,全部脫貧,小康路上一個沒少。
組委會點評:
以產糧大縣和機械化重點縣的小屯為切入點,描述了在改革開放中機械化煥發出的生力和活力,助推小屯四十年發展巨變。用樸實的話語、一件件實事、一個個現象,描繪出巨變的生動畫卷。
作者簡介
尹樹民 吉林省榆樹市農機管理總站站長,研究員,大學畢業后一直在農機系統從事農機管理推廣工作,已30多年。
李社潮 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聯盟常務副秘書長,研究員,農機戰線工作達35年。
吉林省榆樹市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曾響起批隆隆的拖拉機聲音。然而,也因興辦機械化事業,榆樹一度成為"大債縣"。改革開放40年,榆樹農業機械化又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帶動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育民鄉繁榮村小崗屯——一個以糧食生產為主的邊陲小屯,就是一個很好的縮影。
大包干讓小崗屯農民吃上飽飯
小崗屯原為榆樹市育民公社繁榮大隊第六生產隊。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即大包干前,全屯有耕地120公頃,農戶93戶,472口人,人均耕地近4畝。的年景,壯勞力收入每天不足一元錢,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貧困屯。
經歷過"生產隊大幫哄"時代的人都不會忘記那段吃不飽、住不好、睡不好、窮怕了的歲月和那些不堪回首的陳年往事。
一年下來能人均分上500斤口糧,那可算得上很不錯的生產隊了;一年能吃上幾頓餃子、幾頓白米飯的人家全屯沒有幾戶;過年換件新衣服,小孩子甭提多高興了;能住一個獨房獨院、三間草房就相當于現在住別墅了;有個自行車騎小伙美得不得了。
當時的小崗屯九十多戶人家,口糧夠吃的沒幾戶,大多數人家到八、九月份就斷糧。好一點的戶靠燉土豆、窩瓜,啃青苞米接濟。大多數還是到處借米下鍋,一年吃不上幾頓像樣的飽飯。
小孩子們都盼著過年。因為一年只有在過年才能買幾尺便宜的平紋布,求有縫紉機的大嬸幫忙做套新衣服,而且是老大穿完給老二,老二沒穿夠就得給老三,大人穿舊的再做給小孩子,實在不能穿的就廢物利用做成鞋底、鞋幫。
整個屯當時自有房屋的還不到60戶,1/3的農戶找房住,多數是老少三輩擠在一鋪炕上,細算起來全屯人均住房面積不足6平米,而且有些還是冬不保暖、夏不遮雨的破草房。
說起交通工具,就更寒酸了,全屯只有在當時人民公社所在地上班的幾個“職工”和個別學生能騎一輛破舊自行車。大多數學生還是步行,起早貪晚走上十幾里路,甚至到幾十里路的外鄉鎮讀初高中。
自打1983年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到2008年,小崗屯村民用他們聰明的智慧、勤勞的雙手,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主要糧食作物——玉米產量達到了公頃1萬公斤,農民人均收入實現4600元/年,有80%的農戶住上了磚瓦房,購置了新四大件,用起了電冰箱、騎上了摩托車、看上了有線電視,用電話就可以同各地聯系業務,可謂是吃不愁、穿不愁、老婆孩子住上了熱炕頭。
農機合作社使小崗屯農業迅猛發展
“窮根”雖然拔掉了,但經濟發展還比較緩慢,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束縛著人們的手腳,小富即安的思想嚴重影響著小康進程:一家三口人,不足一坰地,離還離不開、富也富不了,必須尋求新的致富門路。
實行大包干后的幾年里,有的農民外出打工掙到了錢,村黨支部積極響應鄉黨委號召,動員群眾勞務輸出。
2009年的農機大戶、種糧能手王德友認為這是發家致富奔小康的捷徑,因此他找關系、挖門路,先把幾個木瓦匠和年輕勞力組織起來,成立施工隊,到吉林、長春等城市建筑工地搞勞務承包。由于頭腦靈活、誠信做事,干的活用戶方滿意;他對屯里出來的農民像親兄弟一樣,從不欠他們一分工錢。連續幾年的春出秋返,農民掙著錢了,生活富裕了,不少人每年都有幾萬元的收入,有的到城里買了住房,過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這樣一來耕地由誰經營,成了擺在他們面前一道難題。王德有發現這既是農民們難處又是農業的商機,于是成立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提供農機托管服務的念頭。
2013年在鄉村組織的幫助下,王德有帶頭和幾戶農民申辦了榆樹市育民鄉天降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2014年又購置了904型拖拉機1臺、玉米收割機1臺、整地機2臺,托管本組耕地60公頃。幾年來,由于合作社服務質量好,收費價格低,農戶有錢無錢都能種上地,因此合作社托管經營的土地面積不斷擴大,從本組到全村乃至擴展到鄰近的太安等鄉。
土地面積擴大了,還沒有達到連片程度,大型農機具作業空運轉,植保作業、深松深翻、玉米大豆輪作、玉米免耕等農業新技術推廣受到很大影響。
2015年,王德友開展玉米保護性寬窄行輪作試點,當年試種的15公頃地,公頃產超過1.25萬公斤。廣大群眾看到了保護性耕作的好處。幾年來,這項先進種植方式在小崗屯廣泛推廣,本屯一半以上耕地都采用這種技術,并擴展到全村乃至全鄉,全鄉2017年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2400公頃。
為實現連片規模經營,2017年冬,天降合作社決定再擴大合作社經營規模。他們的想法得到了村黨支部、村委會的大力支持,僅用一個月時間就把全屯農戶的土地采取“風險共擔,利益均沾,土地入股,統一經營”的形式,全部流轉到合作社,臨屯臨鄉的農戶紛紛也托人擔保入社。
如今,天降合作社有社員156人,共經營耕地290公頃,全部實現了六統一,即統一種植計劃、統一整地播種、統一生產標準、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倉儲、統一出售結算。
由于統一經營,減少了種肥損耗,節約了生產成本,避免農機空運轉,節省了作業時間,提高了農機作業效率,解放了大批勞動力,促進了勞務輸出和城市化進程。全屯成為在榆樹市個實現了糧食生產全程機越化的自然屯。
預計2018年,天降合作社可實現產值600萬元,每公頃地可讓農戶增收4000元,實現利稅48萬元。
好政策讓小崗屯有了如今的巨變
原本貧窮落后的小崗屯的四十年巨變,就是我國農村改革開放成果和發展機械化的縮影。
示范區建成了,糧食生產更有保障了。2010年在財政資金的支持下,總投資1360萬元的繁榮村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成,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解決了靠天吃飯問題,糧食生產有了保障。
加入了農機合作社,土地不用自己管了。小崗屯93戶,120公頃土地全員加入天降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經營,既不用操心、又增加了收入,又能安心發展其他掙錢產業。
飲上了水,地方病一例也沒有了。2008年,小崗屯率先吃上了水,幾年后大脖根病一例沒有了。
戴上了金首飾,分不出誰是屯子人了。隨著農村富裕程度的提升,婦女們講究起穿金戴銀了,她們打扮起來不比城里人差,有的首飾價值比城里還高,在大街上分不出誰是屯子人了。
讀上了研究生,窮孩子真的出息了。恢復高考后,小崗屯共有72人考入大學,其中56人在城市工作,改變了身份和命運。現在就讀的有16人,其中讀研的有7人,窮孩子終于有出息了。
走上了水泥路,出行難徹底改變了。2012年,戶戶通水泥路項目在小崗屯實施。路通后,人們想起2007年駱淑珍老人患急性腦出血因雨天死在去醫院半路的情景。現如今再也不怕雨天了,也不怕道路不好耽擱病人就醫了,從此告別出行難問題。
住上了電梯樓,“泥腿子”綽號沒有再叫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土地統一經營,很多人離開了農村,舉家搬到了城市。小崗屯93戶人家,在城市住樓房的有36戶,現在在屯的57戶人家,在城里買樓的還有32戶,農村人再也不是城里人眼中的泥腿子了。
開上了小汽車,辦事情更加方便了。大包干前連自行車多沒有,現在,全屯擁有小轎車62輛,小孩上、下學都校車接送了,出門辦事效率更高了,誰家有個大事小情更加方便了。
做起了大買賣,農民工也賺外匯了。算起來小崗屯在外行政部門工作有七、八位,一批經商的在當地很有名氣。如原農民李超如今在哈薩克斯坦做起家具生意,并且做得風生水起,顧客盈門,農民也賺外匯了。
參加了新農合,得大病能治起了。全屯大人小孩全參加了合作醫療,住院費用70%報銷,群眾得大病能治起了。
辦理了社保卡,農民也領退休金了。村民積極參加新型社會養老保險,60歲以上的老人也領取退休金了
用上了支付寶,買東西不用去商店了。手機支付、網上購物、高鐵、共享單車是當今新四大發明。隨著手機、互聯網的普及,如今農村人也時髦起來,網上購物運用自如,想要的東西只要一部手機,手指動一動立馬送到家,買東西再也不用去商店了。
跳起了廣場舞,陋習俗從此再見了。自從修了文化廣場,跳廣場舞再也不是城里大媽的專利了,每天吃完晚飯,廣大群眾會自發地來到文化廣場跳廣場舞,既達到健身,又促進了鄰里和諧,從此改變以前喝酒、打麻將的陋習。
打贏了攻堅戰,小康路上不少誰了。本屯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經過精準扶貧,干部包保,全部脫貧,小康路上一個沒少。
組委會點評:
以產糧大縣和機械化重點縣的小屯為切入點,描述了在改革開放中機械化煥發出的生力和活力,助推小屯四十年發展巨變。用樸實的話語、一件件實事、一個個現象,描繪出巨變的生動畫卷。
作者簡介
尹樹民 吉林省榆樹市農機管理總站站長,研究員,大學畢業后一直在農機系統從事農機管理推廣工作,已30多年。
李社潮 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聯盟常務副秘書長,研究員,農機戰線工作達35年。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