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列”不再! 新疆棉花今年“無人”采摘!
曾幾何時,采棉大軍還是一道社會風景線。每到九月,一列列拉著各省采棉農民的“專列”赴疆,幾十萬采棉大軍,既解決新疆各地棉花采摘難題,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來源。
這幾年,赴疆采棉大軍越來越少。采棉大軍淡出背后,主要是當地棉花基本實現了機械化采摘。當地棉花業人士告訴記者,現在除了南疆等少部分地塊有棉花人工采摘,新疆其他棉區基本都實現了機械化作業。
這幾年,新疆的土地流轉速度加快,規模化種植,技術水平的提高,讓機械化采摘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在各類金融支持下,農民、農資商、農機社等資金環節打通,一條“金融+棉花”的產業鏈條開始向上下游延伸。
九月上旬,新疆的棉花已大面積綻放,昌吉地區幾十萬畝棉田,一片片棉花如雪花般鋪在地上。
云南昭通人高世強,18歲那年次跟隨父母進疆采棉花,如今他在新疆已呆了14年。“四年前我們這還是人工摘棉,現在都實行機械化了。”高世強說,如果手工采摘成本要2.5元每斤,機器作業只需要160元每畝。
在新疆棉田打工多年,漸漸有了積蓄的高世強開始承包土地,他從承包40畝地起步,經過八年的發展,高世強現在在昌吉永紅四隊承包了800多畝土地,全部用來種植棉花。
昌吉農機服務商李愛波,目前有六臺大型采棉機,服務于當地十來萬畝棉田,每到采棉季節,這些采棉機24小時運轉,“強度非常大,一個4人團隊服務一臺采棉機,像司機工資都幾萬塊錢。”
李愛波說,農機服務是需要大量資金的行業,從購買機器到服務,一臺棉機300多萬,另外我們還要配幾百萬的零件,如果臨時出問題,一臺車一天損失七八萬。這些年,李愛波主要靠自有資金循環,但是資金壓力還是很大。
“到了采棉季節,維修費、油料費、人工工資等,兩個月要三百多萬。”從去年開始,李愛波從農發貸處獲得了授信,100萬的資金全部用于購買零件,以備戰即將到來的采棉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