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將“走向”更多發展中國家
28歲的奧斯曼就職于加納農業部,負責農業教育和技術推廣。觀察了中國農機設備在生產中的便捷應用,奧斯曼說:“我在加納沒有見過這類飼草收獲和加工設備,我們還在依靠人力。”
5月15日,由中國商務部主辦、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承辦的發展中農業機械化官員研修班正在蘭州市舉辦。和奧斯曼一同接受培訓的20多名外國官員來自烏茲別克斯坦、尼日利亞、泰國、蒙古國、蘇丹和尼泊爾等。
協辦方、甘肅省機械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韓少平介紹,甘肅人工種草面積達到2400多萬畝,位居中國第二,其中苜蓿種植面積超過1000萬畝,位居中國。甘肅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商品飼草生產和輸出基地。“配合飼草產業的發展,我們率先在成功研發了飼草收獲和加工裝備,比如收獲機、打捆機,并已投入產業化。”
韓少平曾赴塔吉克斯坦和巴基斯坦考察過農業現狀。他發現,這些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農業技術水平和生產水平較低,普遍面臨糧食供給不足等難題,因此對中國的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有著強烈的需求。
奧斯曼認同韓少平的觀點:“我們的種植面積很大,但受研發力量和資金限制,在農業新技術的投入不多,加之缺少技術和裝備,導致農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
來自發展中的學員接受課堂培訓 新華社記者張文靜
甘肅省農業機械管理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甘肅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50%,農業生產已進入了以機械作業為主的階段。
韓少平表示,甘肅省所研發的農機設備代表著中國的先進水平,愿意將這些設備和技術分享給更多發展中和“一帶一路”沿線。
通過短短兩天的課堂教學和實地考察,奧斯曼對中國的農業機械化技術有了深入了解。他說:“我希望把在中國學到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經驗和技術帶到加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民眾收入,以達到減貧的目的。”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國際合作與外聯部辦公室主任馬騰介紹,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執行援外技術培訓項目任務,至今共培養了來自70多個發展中的上千名學員,為中國與發展中在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方面搭建了一個國際交流的平臺。
再過不到一星期,巴基斯坦農業研究理事會的負責人將趕到蘭州市,與甘肅省簽訂合作協議,打算進口這里的農機設備,并邀請甘肅相關企業在巴基斯坦建立農機公司,謀求更廣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