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萬的莖穗兼收玉米機,一天毛收入在4500-5000元,你會選擇嗎?
莖穗兼收理論上對于農戶、機手和養殖戶來說都是福音,對于農戶來說,地里的秸稈不僅可以清理出去,還能得到一小筆收入;對于機手來說,莖穗兼收的作業費用比摘棒式的玉米機平均每畝地要高40-50元,作業相同的面積時莖穗兼收的收益要高一些;對于養殖戶來說,可以得到廉價的飼料,養殖成本也會得到降低。
這樣一臺可以使三方都受益的機器,為什么保有量仍就非常低呢?青島張師傅的使用經歷應該可以解答這個問題。
張師傅在2016年購買了一臺當地生產的三行莖穗兼收玉米機,補貼以后花了16萬多。新車開回家保養完畢后就開始作業,秸稈粉碎效果和扒皮效果都還算說的過去,但是機器的質量卻實在是不敢恭維,首先是剝皮機出皮口處經常堵,無論是干玉米還是濕玉米都一樣堵,無奈之下只能自己將大梁切掉一塊去。堵扒皮機的問題算是解決了,但是又出現了新的問題。用張師傅的話說“這臺機器行距小的收不了,行距大的也收不了,地里草多的收不了,隆平206收不了,登海605還是收不了,適合這臺機器收的地塊很難找”。當然張師傅的話有些夸張,但是可以看出這臺機器的適應性很差。
張師傅說,這臺機器平均每天的作業面積在40畝左右,基本上毛收入在4500-5000元,綜合下來和玉米機的收入差不多,如果機器不出現故障的話收50畝以上是沒問題的,但是事實是基本上每天都會出現各種大小故障。
從與張師傅的交流中可以得知,莖穗兼收的產品質量還沒有成熟,故障率非常高。實際上單純的玉米摘棒機的故障率在農機里已經算是比較高的了,在此基礎上再加上秸稈粉碎回收模塊,并且仍舊布置在原有的車身里。如此復雜的結構,可以理解為什么故障率高了。如果廠家能夠在模塊優化的基礎上再產品質量做好,莖穗兼收玉米機還是有市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