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項發明獲國家專利,從農民“逆襲”成高級專家,為他點贊
說他普通,是因為他和大家一樣,勤奮工作,熱愛生活;說他不普通,是因為他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靠著自己的鉆研和好學,從農民轉身成為農業機械研發技術骨干,先后搞了十幾項發明創造,其中八項獲得專利,并且投入批量生產,廣受農民歡迎。他個人也榮獲石家莊市政府“2010年度石家莊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雖然搞發明這條路走得很辛苦,但他不會放棄,因為他的夢想在這里:通過自己的頭腦,研究制造出來的農業機械服務于廣大的農民朋友,讓勞動變得而輕松。
愛鉆研、好學習,他從農民變身農機研發技術人員
初見張三茂,他正蹲在車間里,手里拿著新研發的農業機械的圖紙,和同事們你一言我一語,熱烈地商討著改進方案。皮膚黝黑、神態憨厚、衣著樸實,絲毫看不出這是一個有著多項專利的機械專家。
許是看出記者的疑惑,張三茂笑著說:“說實話,我也不覺得自己是個專家。我們家祖輩都是農民,我以前也是農民,現在充其量算是個‘土專家’。”
的確,張三茂以前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初中畢業后一直在家務農,農閑時便外出到建筑隊打工。四十歲那年,他才來到農哈哈機械有限公司,成為了一名農業機械技術骨干。從農民轉身成技術骨干,這種鯉躍龍門式的轉變得益于張三茂對于機械的濃厚興趣和對機械研發的執著精神。
發明創造,在普通人眼里,是個很高端的東西,是件遙遠的事情,可在張三茂心里,只要肯努力,只要愛琢磨,那就能“成事”。
張三茂從小就不太“安分”,喜歡把家里的一些東西搬出來拆拆卸卸,琢磨其中的結構和原理。初中畢業后,他就回家務農,并成了生產隊的農機手。農機出現了毛病,張三茂就試著維修,他找來這方面的書籍和圖紙,一邊研究一邊維修,遇到了疑難問題,就去找專業師傅請教。幾年下來,僅有初中文化水平、原來對機械原理一竅不通的他,竟然無師自通,學會了維修農機。只要是農機生了“病”,只要請他來,保證“藥到病除”。同時,加上自己的努力,他也逐漸看懂了各類機械零件的圖紙,除了農機,各類機械維修、家電維修,他都不在話下。“電視機、錄音機我能修,軋面機、夯土機我也能修。”張三茂話語間有些自豪。
小堡村很多村民家都加工沙發墊,張三茂家也不例外。編織沙發墊很是費時、費力,愛“瞎琢磨”的他就想著能不能造一臺織沙發墊的機器,節省時間、節約勞動力。他到附近的織布廠“取經”,買來一臺織布機,研究透原理后,自己開始改裝機器。畫圖紙、做零件、調試,經過半個月的努力,織布機被他改成了織沙發墊機,他家也成了村里個用機械織沙發墊的農戶。
1998年,張三茂四十歲。這一年,他被農哈哈機械有限公司招聘,成為了一名工人。“當時只是說讓我試試搞機械研發,沒想到我能干下來。”張三茂說,當年那一試,他成功留了下來,并且從一位普通農民變身成了農業機械技術人員。
靠努力、堅持,他成為農業機械研發骨干力量
張三茂進入農哈哈機械有限公司,至今已經19年有余,一直從事農業機械新產品的開發和樣機的制作、調試工作。
祖輩是農民,自己又做了幾十年農民,張三茂深知從事農業生產的艱辛。“鄉親們在地里一天到晚面朝黃土背朝天,費時費力不說,還掙不了幾個錢。我既然開始從事農業機械研發。那就得多努力,研發出好的農業機械,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他們的勞動效率。”張三茂說。
張三茂沒有大學文憑,更沒有參加過機械工程正規學習,但他在工作過程中懂得揚長避短,與同事密切合作,共同攻克研發難關。1999年進行播種機可拆式料斗排料裝置和圓盤式開溝器彈簧浮動裝置優化研發時,他夜以繼日地反復研究,一遍遍親手操作,最終制作出了樣機。但是,他不懂制圖,不懂材質的選用,便由有專業知識的人設計圖紙、選擇機器各部件的材質。一次次的磨合,一次次的裝卸,無數次的試驗……他的研發終獲成功,播種機可拆式料斗排料裝置和圓盤式開溝器彈簧浮動裝置投入批量生產。精誠合作贏得了成功,該項研發取得了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
創造離不開科學,科學離不開想象,張三茂愛琢磨,好想象,他利用一切可以學習的機會尋求研發靈感和改進途徑。他積極參加、等各級農機站組織的觀摩學習活動,國內的北京、合肥、鄭州等地都曾留下他的足跡,德國的漢諾威、意大利的博洛尼亞等地也曾有過他的身影,每到一處,他就會長時間逗留于和自己研發的產品有關的機械前,細致研究它的結構、運動原理等,精細到它的一個小小的部件。張三茂說:“說白了,研究機械也就是研究它運動的道理。”但是,他的觀察是極具“功利性”的,他琢磨機器的先進性及先進的原因,是為了借“他山之石”攻己所需之玉。
除了廣泛學習、潛心研發,他還注重機器使用的回訪工作。每次有新產品投入使用,他都會深入田間地頭觀看機器作業,并與廣大用戶嘮嗑,總結他們的意見和改進要求,從中了解機械的不足并確定研發方向,以為廣大農民和客戶提供更完美的服務。中興集團致力于新能源開發,自行種植萬畝高粱以加工乙醇,僅靠人工不能及時收割,該集團從國外以100多萬元的價格買進一臺收割機,收割效果不理想,便到各地進行考察,看中并購買由張三茂研發的臺均價格幾千元的高稈類直立作物秸稈收割機25臺,使用效果很理想。張三茂回訪時了解到該集團對高粱整株收獲、隨收隨加工的特點,所以回廠后針對此特點又投入了新的研發工作。中興集團有意與農哈哈合作,只要有機械技術保障,該集團將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張三茂和他的工友們全力以赴搞研發,為兩個集團的通力合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怕苦、不喊累,他要讓農民能輕松勞作
每一次研發新機械,他幾乎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他不分白天黑夜地一次次試驗,磨破了手,熬壞了眼,累了身心,當他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歪倒在床上時,滿腦子想的還是他的發明。
開始時,他不會畫圖紙,便虛心向科班出身的同事請教,很快就熟練掌握并摸索出自己獨特的制圖方法;2003年,公司開始采用電腦制圖,他也跟著“提升”,不到一個星期就能熟練用電腦制圖。每一次研發,他先設計好圖紙,再按照圖紙一步步地敲打出來,一次不行再來一次,一個部件常常是幾十次地重復制作。有時苦思冥想不得要領,半夜醒來忽得靈感,拿著手電筒跑到廠棚內一直琢磨到天明……時間就這樣一天天地過去,歲月也悄悄地染白他的頭發,雖然很苦很累,他卻從沒有想到過放棄。“我知道農民的辛苦,一輩子倒騰這些發明,就是想讓他們干活兒能輕松點。”張三茂說。
伴隨著辛勤汗水的是豐碩的收獲。1999年,他研發的播種機械改進優化設計,取得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2002年,主持研發夾持輸送式玉米秸稈割捆機和玉米秸稈割曬機,取得實用新型專利,前者列入星火計劃;2008年,主持設計高稈類直立作物設備技術秸稈收割機,取得實用型新型專利,2009年列入石家莊市科技與發展項目,獲得定額補助資金20萬元;2009年,參與玉米收獲機用拉莖輥設計以及一種秸稈收割機,分別獲得實用新型專利;2010年,參與的播種機用排種器、2011年參與的自走式秸稈收割機,先后獲得專利……張三茂本人也榮獲“2010年度石家莊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談到每一項發明創造,張三茂都難掩對其珍愛之情。他說,目前他們生產的農機具遠銷各地,深受農民朋友的歡迎。“這只是夢想的步,我還要繼續努力研發其它產品,讓更多的農民朋友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