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川:存錢罐與約翰迪爾拖拉機 ——一家三代人的約翰迪爾夢
“他們不是迪爾的人。”記者差點就這樣被這家最小的主人“拒之門外”。之后經過家里大人的解釋,這個3歲多的小家伙變得活躍起來,我們也得到了額外的禮遇——零食、牛奶都塞到了我們手里。但他始終不肯和我們說話,直到問他最喜歡什么,他才開了金口,“就喜歡那個綠色的拖拉機。”
其實進門的時候,記者就被院內車庫中那些停放整齊且看上去都如新車一般的約翰迪爾的機器震住了,一戶普通農家院內停了大概有不下10臺機器,這陣勢確實不小。
備受呵護的那10余臺約翰迪爾機器的主人就是河北省保定市蠡縣大柳樹村的農機世家——王占川一家。
皮膚被曬得黝黑的王占川師傅來接記者的時候開了一輛可以說有些破舊的家用小轎車,據說這輛車開了差不多有十來年了。估計看到他的眼誰都不會相信這可是一位從當年分家時的200元外加一處小房子,到如今擁有2處院落、10余臺約翰迪爾機器家當、遠近聞名的人物。按他自己的話說,車就是個代步工具,家里有了錢還是要買農機產品的。
雖然王占川今年才40多歲,但卻是一位有著30余年使用和維修農機經驗的老農機人了。其實,王家到目前已經有三代農機人了。王師傅的父親是當時生產隊農機站站長,一生從事農機工作。受其父親影響,王師傅從十幾歲參加工作開始就從事農機服務。而王師傅的兒子王希希目前也是一位農機人,主要駕駛收割機。
王家與約翰迪爾結緣始于2012年,從當年迪爾天拖生產的754,到如今只銷售5臺,而王師傅就買了一臺的W100聯合收割機。2016年去約翰迪爾天津工廠參觀之后,更堅定了王師傅對迪爾機器的信心。他已經不僅僅是擁有了自己的迪爾車隊,更是把自己的車庫變成了約翰迪爾的展示廳。
這1/5的W100聯合收割機可是王師傅今年的得意之作。隨著我國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受產量和效益的帶動,當地雜糧的種植面積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對于多數收割機來說,谷子、高粱等雜糧的收獲仍是一個問題。同時,農村勞動力成本也在逐年上漲。因此誰能擁有雜糧收獲機器無疑就搶占了市場先機。而王師傅的這臺W100收獲機正是幫助他搶占市場的殺手锏,這無疑又讓他今年能迎來不少羨慕的目光。
同時,W100的籽粒直收也是王師傅看重的價值。毫無疑問,籽粒直收對于作物品種有著較高的要求,尤其是對于中原地區,玉米收獲期籽粒含水量直接關系到收獲效果。當下,籽粒直收作業已經成為王占川師傅的重要工作之一。
與其他進行農機作業服務者有所不同,王師傅家中的每件農機都有固定與之配套的農具,他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王師傅平日不僅要完成自家200多畝地的農機作業,同時還為周邊農戶提供一條龍的農機作業服務。每臺農機都有配套固定的農具,這樣干活的時候直接換車即可,可以爭取作業時間,同時能夠保證作業質量。“活干好了,讓農戶少花錢,自己才能多掙錢。”這是王師傅的經營理念。
隨著農機在農村保有量的持續增加,如今已經不是等機器干活了。在農機服務上,價格戰也已經顯現。在同等價格情況下,誰的活干得好,誰就能得到活。而在燃油、機器保養維修等成本方面投入的降低則是從另一個方面的“掙錢”。這些無疑都有迪爾這塊“金字招牌”在為王師傅的事業保駕護航。
“只要開過迪爾的車,就不想再開別的車。”這個話其實不僅僅是王師傅說的,他也用這句話帶動了周邊的人,周邊很多熟人要買車都會過來找他咨詢一下,當然迪爾就成了不二之選。
農機用的年頭長了,也都會有二手車買賣的經歷了,王師傅也不例外。他賣出的基本都是之前的其他品牌的產品,當然他也會有買賣迪爾二手農機的經歷,對于迪爾的二手車王師傅的評價就是“保值”。已經不再年輕的王師傅的老伴兒心疼他,基本不讓他自己修理機器了,而迪爾的機器故障率極低,做好日常保養就基本沒有問題,自然也就更是。
以后都是享受型掙錢
老一輩人最關心的是東西經不經得住用,而年輕一代則更“貪圖享樂”了,機器不僅要好用、耐用,當然還要用著舒服。王師傅的兒子王希希就是這樣一個喜歡玩車,同時對工作環境有要求的年輕人。按他自己的話說,幾天不摸方向盤就會覺得不得勁。而他對機器的要求已經不再是簡單駕駛室有空調就成了,導航系統已經是標配。小王師傅主要以開收割機為主,而導航無疑是一個節約資源的利器。“今后都要享受著掙錢。”這已經是現在爺倆達成的共識。
隨著土地流轉進程在農村的推進,大地塊作業對農機的動力等配置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隨著各種農機具的發展,農忙時間被縮短,需要有的農機作為保障。
王家最近幾年都會自費去參觀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為的就是能了解現在農機行業的發展趨勢,等著遇見自己心儀的“豪華車”。
當記者問王師傅每年的農機作業收入能有多少時,王師傅笑笑說,他們基本都不記賬的,但有一點,每年掙的錢都用來購買迪爾產品了。最近幾年,平均以每年2臺的速度增加迪爾設備,而且配置越來越高,檔次越來越高。從王師傅家的車庫中,我們足以感受到迪爾產品對他們全家生活帶來的變化。
等存錢罐滿了我也要買迪爾拖拉機
說過了兩位王師傅,其實此次行程中給大家印象最深的是那位“小小王師傅”。
估計平日里如果一個3歲多的孩子對你說,“我長大了要開有小鹿的綠色的拖拉機”“等我的存錢罐滿了就要去買一臺迪爾的拖拉機”。對于95%以上的家長來說,估計反應都是這孩子怎么這么沒有出息。但對于了解這個家庭、了解農機、了解孩子口中這個綠色拖拉機的人來說,無疑知道這是一個多有理想的小家伙。
在其他男孩子玩小汽車的時候,這個小家伙開始拿著爺爺送給他的全套玩具工具套裝開始有模有樣地在真正的拖拉機前比劃了。3歲多的他已經知道離合、油門、風炮等這些都能干什么。
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而這個“小小王師傅”的養成正是因為受到了他爺爺和爸爸的熏陶。在孩子眼中,停在庭院中車庫里那一臺臺綠色的大機器,是家中最重要的東西。
家里的小寶貝是全家對未來的希望,而家里的那些“大寶貝”則幫全家走上致富之路,而未來還會幫助家里的小寶貝走得更遠,實現他更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