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量逐漸擴大 中國農業的未來在哪里?
7月13日,中美簽署了史上數量次大的大豆進口合同,中國企業將從美國進口1253萬噸大豆。
美國看上的,是中國大量的農產品(000061,股吧)進口量,而對于中國來說,這又讓我們回到了那個尷尬的問題:為什么中國努力了這么多年來實現糧食自給自足,進口量卻還是一直在擴大?
Q1:美國在縮小對華逆差的過程中,為什么先選中了糧食?
美國是農業大國、中國有著廣泛的需求,而中美此前尚有較大的開拓空間。
美國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而中國是大型糧食進口國。美國農業部提到,中國是全球的大米生產國,但隨著消費量增加,2013年以后成為進口國。中國2016年的大米進口量被認為達到約500萬噸。
與此同時,中國還有相當一部分市場未對美國開放——不過,這些都在百日貿易協定的推進過程中出現了改變:美國牛肉返華,中國同意擴大進口美國乳制品,大米,現在也得以進入中國。
Q2:中國自身的糧食供給狀況如何?
在過去總產量不足的背景下,中國希望提高國內主糧的產量,實現主食的自給自足。這是中國的政策目標。
而糧食產量也的確實現了逐年增長。2015年,中國實現了糧食生產的“十二連增”。
但出現了一個尷尬的狀況:糧食的自給率在下降。從統計局對“十三五”期間的糧食產量和消費量的預測來看:
數據來源:統計局
中國玉米、小麥和大米的進口量都在翻倍增長。而大豆需求更是在過去的十數年間激增,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的大豆進口貿易國和消費國。
正如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談及農業供給側改革時指出的,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
Q3:中國進口的糧食作物,都用來彌補哪里的缺口了?
口糧?未必。
統計局的預測還提到,“十三五”期間,口糧消費保持基本穩定,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持續增加。飼料糧將會繼續成為我國糧食需求增長的主體,工業用糧的需求仍將迅速擴張。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批準進口的轉基因作物中,幾乎盡數用于加工原料,不用于商業化種植,其中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等。
去年進口量創下新高的大豆便是畜禽飼料的代表之一,大豆飼料能讓豬、雞迅速增肥。在中國飼料用糧的增長推動之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的大豆進口貿易國和消費國。
大連商品交易所的豆粕期權也成為了目前,全球交易量的農產品期貨合約。
Q4:那么,中國的糧業困境到底是什么?
政府糧倉爆滿,進口依舊增長。這是目前中國面臨的糧食困境。
糧食供給依舊承壓,消費升級導致本土商品不能滿足需求,以及國內糧價相對高企導致本土農作物競爭力下降,是最關鍵的三個原因。
Q5:為什么產量連年增長,卻說糧食供給依舊承壓?
影響糧食供給的,有三方面:農村人口,耕地面積,技術進步。
首先來看農村人口。城鎮化的推進毫無疑問削減了農村人口,統計局數據顯示,1996修訂城鎮化數據以來,鄉村人口數目和占比均持續下滑。
數據來源:統計局
然而,另一項關于鄉村從業人員的統計數據則在逐年增長。但該項數據自2012年后沒有繼續更新。
數據來源: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