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去庫存”進程真的開始了嗎?
從上圖看,今年稻谷的起拍價并沒有參考2017年的稻谷收購價制定,而是延續往年的稻谷收購價作為標準,考慮到當年的收購成本及每年的倉儲管理費用,此次稻谷的拍賣底價已經算是“降價銷售”。然而對于目前的市場而言,今天的拍賣底價更像是一次“走秀”,或者是一次“試水”。畢竟當前的陳稻市場已經與2017年度稻谷收購價接軌,粳稻方面,除江蘇等局部地區較為缺糧外,黑龍江等地的輪換出庫依然在艱難的進行,2014年的輪換出庫價1.48元/斤都無人問津。而南方中晚秈稻糧源雖然見底,但由于現有糧源的品質并不符合米企的加工要求,雖然底價并不算離譜,企業的拍賣熱情仍然較低。成交量方面,不出意外的,中晚稻實際成交量很少,尤其粳稻,成交比率只有2%。
在此次拍賣以前,市場對中晚稻尤其是南方粳稻報以了積極的心態,為了響應去庫存的號召,再結合目前的市場價格,中晚稻的起拍價應該在此基礎上更加大膽一些,即使拍賣底價再下調70-100元/噸,也不會起到打壓市場的作用,至少能給有需求的加工企業一線希望。如果有關部門仍然沿用以前的思路制定各項“去庫存”政策,稻谷的庫存只會越積越多,而最終只能無奈的將存放時間過長的稻谷以“超期”的形式低價銷售。這不僅會造成更大的財政損失,也是對糧食的極大浪費,更是對農民辛勤勞動的一種諷刺,“劣幣驅逐良幣”由此而生。
眼下大米消費已經步入淡季,企業對稻谷的采購需求也會逐漸減少,高企的原糧采購成本使得企業無力承擔,停工待產的現象也會越發普遍。由小見大,拍賣底價的制定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與政策的矛盾,當政策不能有效激勵市場的時候,這只看得見的手反而會干擾市場,使得市場資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造成市場“失靈”。眼下制定了一系列稻谷供給側改革的政策,從降低稻谷收購價到調整種植結構,加大優質稻的推廣力度,到延長稻谷輪換出庫時間、順價銷售稻谷及超期稻谷的拍賣,都體現了對稻谷去庫存的決心。而此次收購價稻谷的拍賣底價顯得并不那么的“協調”。017年中晚稻的首拍就這樣遺憾收場。對于超期稻谷的拍賣,我們仍抱以”一丟丟“的希望。不過當下最重要的是建議有采購需求的企業多關注當地的省儲、地儲拍賣,以保證正常的生產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