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人描繪農業新未來
目前,蓬溪縣職業農民經營耕地總面積達到了8.73萬畝(人均經營耕地面積達到了48.7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17.46%。未來農村誰來種地?這一群新型職業農民響亮作答,并描繪出了現代農業絢爛多彩的美好藍圖。
做農業,是一輩子的事
4月20日上午,鳴鳳鎮桅子壩村,蜿蜒起伏的小山丘中嵌著一片平地,十幾個池塘依次鋪開。楊建勇走向一號池塘,撒下一缽飼料,瞬間竄出密密麻麻的泥鰍來取食。“泥鰍再長一個月就可以上市了,保守估計一池子能賣5萬多元。”看著一片歡騰的池塘,楊建勇的心情也雀躍起來。
2013年,懷著“不忍看著土地撂荒”的故土情結,部隊退役后在外做生意的楊建勇返鄉開辦了欣潤養殖專合社,先后流轉了60畝土地用于泥鰍養殖。一切從零開始,包括養殖技術。僅憑看書自學,“門外漢”楊建勇根本無法應對水產養殖中遇到的現實問題。
2015年11月,他參加了歷時半個月的蓬溪縣新型職業農民家庭農場主培訓。“以前始終不明白為什么水發白,‘肥’不起來,泥鰍也長不好。后來在培訓課上交流,農科院的技術專家告訴我,原來種糧時地里殘存了農藥,水生態遭到破壞。在專家指導下,我通過補充藥品與及時增氧解決了難題。”2016年,楊建勇的養殖場大豐收,實現產值234萬元,利潤92萬元,成為蓬溪縣的泥鰍養殖基地。在他帶動下,43戶合作社成員,平均每戶增收2000余元。
不僅如此,楊建勇還通過培訓班建立的微信群、QQ群認識了不少水產同行,大家交流行情、探討前景、摸索新品,一來二去,楊建勇感覺視野開闊了不少。最近,他拿出了兩個各1畝的池塘,分別試養大閘蟹和甲魚,還在一條300多米的田坎兩側種上了100株金絲楠木與紅豆杉。
在楊建勇的計劃中,他會再流轉100畝土地發展水產,然后開辦加工廠,讓泥鰍也能開袋即食。他甚至想打通72小時供應鏈,把新鮮泥鰍通過電商配送到千家萬戶。而剛種下的那些樹木將為他的觀光農業夢服務。
一株紅豆杉從幼苗長到碗口大小需要十年,更何況金絲楠木。“不著急,我是下定了決心的,這一輩子都做農業了。”蹲下身,42歲的楊建勇輕撫不足10厘米高的紅豆杉樹苗,語氣堅定。
一本證書改變傳統農民的命運
給予楊建勇這般底氣的,正是“新型職業農民”這一身份。蓬溪縣農業局牽頭,聯合林業局、畜牧局等單位技術人員組建了專家團隊,依托蓬溪縣農廣校、蓬溪縣食用菌蔬菜產業發展辦公室這兩家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構,重點對養殖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專合社骨干進行培育。去年僅用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蓬溪縣就拿出了80萬元資金。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為我梳理出一條科技種糧的思路,受益匪淺啊!”天福鎮安家溝村28歲的村支書郭佐慶幸自己堅持了初心。2013年,西華大學機械設計及自動化專業畢業后,郭佐義無反顧回鄉當了村干部并成立了巖石農機專合社和裕豐農作物種植專合社,他要用科技造福家鄉。
2014年,郭佐引進了臺插秧機。在此之前,村里沒人見過這種機器,更不相信它能取代人力。郭佐便在自己流轉的500畝撂荒地里演示,結果顯而易見,機器插秧效率高、密度大,不但節省了人力成本,更增加了產量,一畝地能產水稻1200多斤,增產10%—15%。
有知識、有干勁,在蓬溪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里,郭佐還收獲了最重要的東西——技術與規劃。由于長期使用插秧機深耕作業,造成了土地下陷,不但影響操作還影響土質,水稻容易染病,這一度讓郭佐深感困惑。經過培訓,郭佐掌握了新型水稻直播機的運用技術。“每一堂課,都像在對癥下藥,我所學到的內容全是我迫切想要解決的技術難題。”
郭佐陸續添置了旋耕機、收割機、大米加工設備,讓周邊村民紛紛享受到科技農業的甜頭。2016年,郭佐的專合社產值達到98萬元,實現利潤12萬元,帶動當地農民直接增收200余萬元。“把現代機械利用到農業中,其發展潛能是無窮的。”郭佐有信心將良田變金山。
在萬花競放的新農民大軍中,“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這個小本本,見證了農民傳統身份的蛻變,取得證書的新農民正如郭佐一樣,努力探索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徑。
翹首以盼現代農業的春天
新型職業農民的帶動,讓蓬溪縣新型農業生產主體得到了蓬勃發展。截至2016年底,全縣發展了農業龍頭企業34家、種養業大戶1.76萬戶、農民合作社572家、家庭農場398家,示范帶動8.2萬戶農戶實現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農業產業化經營。
“培養一個新型職業農民,相當于培養了一個家庭農場主,培養了一個適度規模經營者,他們帶來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變革是巨大的。”蓬溪縣委農工辦主任譚峰說,新型職業農民能迅速找準農業發展定位,他們調結構、改品質,發展效益高的農產品,甚至催生了新業態,讓原本凋敝的鄉村有了生機和活力。他們帶動了產業、帶富了村民、了鄉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等問題也隨之迎刃而解,農村社會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就在一個月前,蓬溪縣天福萬象農業博覽園舉辦了首屆郁金香觀賞節。開園當天接待人數兩萬余人,火爆程度出乎所有人意料。“我們鎮從沒來過那么多人,車輛排長隊,我騎車轉了20分鐘才看到車尾巴,太震撼了。”新型職業農民肖坤金說,距離博覽園不遠,就是他的“鄉下農戶家庭農場”。2015年以前,他流轉了110畝地,貸款20多萬元種植青椒、番茄、豇豆等傳統蔬菜,結果供需不對路,全虧了。后來在培訓班的實訓基地——天福萬象農業博覽園里,他見識到了現代農業的魅力:智能化玻璃溫室、連棟大棚蔬菜生產基地、特色花卉基地、氣調冷藏庫、科研及培訓中心……
“現在已經是智能農業、觀光農業的時代,發展鄉村旅游才是硬道理。”肖坤金當機立斷,推倒重來,用房屋抵押了36萬元發展農家樂,還改種了“愛媛38號”、春見粑粑柑等水果。目前他正在研究大棚試種火龍果、蓮霧等熱帶水果。“等3年后掛果,游客來親自采摘。到時候,我這里就可以跟博覽園無縫對接,觀光休閑一條龍了。”
雖然天福萬象農業博覽園內盛放的郁金香已經逐漸凋零,但肖坤金信心滿滿,他的鄉村旅游夢才剛剛開始。(蔣東宏《四川黨的建設》雜志記者馮雅可)(作者單位:蔣東宏/蓬溪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