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的“逆襲”自述:從田間“垃圾”到“百變天使”
我們秸稈大家庭有很多成員,除玉米秸稈外,還有小麥秸稈、稻谷秸稈、茭白秸稈等。在以往的農耕社會,我們還可以走進千家萬戶做飼料、燃料、肥料。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和農村燃料、肥料的豐富多樣,我們越來越不受待見,成了秋收后田間地頭沒人理的“垃圾”。
人類說:“垃圾是放錯地方的寶藏。”這句話說到我們心坎里去了。我們秸稈也是一樣,在一些農業科技人員的手里,科技創新化腐朽為神奇,我和我的小伙伴們正在變成各式各樣有用的“寶貝”。
在遼寧省的糧食生產基地昌圖縣,國能昌圖生物發電有限公司用我們來發電,由于我們秸稈的含硫量很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濃度和排放量都大大低于普通燃煤電廠;用我們秸稈代替煤炭發電,減少了化石能源的消耗,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能源緊張情況。秸稈收購也使農民們增加了一項收入來源。這家發電公司一年可以使用我們秸稈10多萬噸。另外,當地還有3家秸稈固化企業,年消耗秸稈3萬噸。生產出的成品固化燃料主要供應沈陽、本溪、丹東地區制藥企業以及周邊農戶和小型企事業單位。
在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市阜新,遼寧祥和農牧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首創專利產品“秸稈膨化機”將我們加工成“秸稈膨化罐頭飼料”,實現加工生態飼料、畜牧養殖、產品銷售“三位一體”發展,打造生態農業的生產模式。經過測算,添加由我們秸稈制成的生物飼料,每頭牛育肥期可多獲利800元-1500元,每畝地的秸稈可以為農民增收60元左右。此外,當地還在鄉鎮、村民居住地興建秸稈壓塊廠,對我們進行就地加工,利用我們秸稈來替代燃煤、燃氣,開展能源化利用,并積極推廣生物質成型燃料炊事采暖爐項目。如今我們秸稈在當地算是揚眉吐氣了,不再是人見人厭的“垃圾”,而是成了炙手可熱的“香餑餑”。
在江蘇、浙江等地,一些公司通過自主研發,利用粉碎、混煉、拉絲、切粒等程序,把我的小伙伴們加工成日常生活用品的原材料。目前已生產出碗杯餐具、衛浴用具等日用品,以及戶外椅凳、垃圾箱等市政設施。說不定,你們日常使用的碗碟水杯或者桌椅板凳,都有我們秸稈的一份功勞。曾經只能被熊熊烈火吞噬的我們如今“華麗變身”,從環境污染分子變成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優質環保材料。
怎么樣?聽完我的講述,你對我們秸稈的認識是不是有了很大的改變?只要轉變觀念,就能把我們從“垃圾”變成“天使”;只要善于創新,我們就能成功實現變形,就能從“人見人惡”變成“人見人愛”。在節能環保的道路上,請人類帶上我們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