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上演農機總動員:從“誰來種地”到“機器種田”
2017-04-07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4750
核心提示:正值春耕備耕時節,記者在糧食主產區湖南、河南等地采訪看到,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各類新型、智能化的農業機械得到廣泛應用,“補短板”“降成本”效果明顯。
正值春耕備耕時節,記者在糧食主產區湖南、河南等地采訪看到,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各類新型、智能化的農業機械得到廣泛應用,“補短板”“降成本”效果明顯。
直徑達1米、多旋翼、自動按預設軌跡“刷田”灑藥……記者到達湖南省長沙縣金井鎮觀佳村時,湖南高垅航空植保公司的技術員羅笠正在教當地種糧大戶操作新型無人植保機。
河南新縣陡山河鄉家庭農場主夏海斌流轉了500多畝土地,他給記者算了筆賬:過去用手搖或電動式噴霧器施藥,一畝地人工成本是16元。一臺無人機一天可噴灑農藥200畝,一般由三人操作,包括機手、觀察手和“地勤人員”,每人每天工錢200元,折算下來每畝只要3元,成本大大降低。
在耕地環節,作為傳統農業機械的拖拉機,也涌現出不少新技術。中聯重科衡陽地區的農機經銷商孫永軍說,中聯重科拖拉機產品采用高花水田輪胎、液壓轉向器、防水裝置等,更加適應南方水稻耕作特點。有的還可以選配GPS和傳感器,對設備進行實時監測。
對于糧食收割、烘干、轉運等后續環節,不少農戶也開始提前“儲備”新技術和新設備。湖南省農機化技術推廣站站長王洪明說,湖南的農機制造呈現“小、靈、智”的特點,企業自主創新意識不斷提高,部分新型農機在得到推廣。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