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農戶訪備耕看調整:河北創新供給,地可以這樣種
2017-03-02
河北新聞網4810
核心提示: 同樣的土地,同樣的生態環境,種出來的農產品價格懸殊。原因何在?在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該怎樣種植才能提供有效供給,生產出質優價高的綠色農產品?近日,記者走訪部分縣,發現種地有了新種法。
2月27日,趙縣光輝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技術人員在對農業機械設備進行保養檢修。春耕臨近,該縣對3000多臺農業機械設備進行維修保養,保障春耕春播。記者史晟全攝
土壤、作物減藥,綠色生產技術讓農產品提質增效
盡管小麥還沒返青,但景縣種糧大戶李鐵力已把麥田的土樣拿到縣農業局進行化驗,并拿到了測土配方肥料的數據。“我可以按這個數據購買肥料了。”李鐵力說,他今年是第3個年頭按測土配方施肥種糧了。
測土配方施肥是河北省正在推廣的一項農業綠色生產技術。與傳統觀念相比,該技術的核心是減少化肥用量,有針對性地補充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也就是說,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補什么元素,需要多少就補多少,實現各種養分平衡供應,達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減少用量、提高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節省勞力、節支增收的目的。
相關部門測算,通過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河北省農業生產能夠實現每畝節約用肥20%至30%,每畝增產100公斤左右。
今年,在做好糧食作物測土配方施肥的基礎上,河北省重點在施肥量大的設施蔬菜、果樹等作物上求突破。
“貼上綠標,雪花梨身價倍增,一個賣到6元。”說起綠色農業,趙縣冀華星果品專業合作社的社員楊建民贊不絕口。
楊建民說,以前管理梨樹都是看別人打什么農藥自己就用什么農藥,別人施肥自己也跟著撒,雖然產量不低,但價格上不去。加入合作社后,家里的20多棵梨樹全部由合作社采用綠色生產技術進行統一管理,梨的品質有了明顯提升,梨價翻了番,收入也翻了番。
楊建民所說的綠色生產技術,就是對梨園進行生態調控、綠色防治、電子化果品追溯等一系列配套生產管理技術,整個生產過程不施任何化肥、農藥,梨樹下種紫花苜蓿,產生根瘤菌增加土壤的有機質。不僅如此,他們還用豆粕作為有機底肥,改善土壤微量元素,減少澆水次數,避免土壤板結和水肥太大對梨果口感造成的不利影響。
生態施肥的同時,合作社還推廣應用了太陽能殺蟲燈、粘蟲板、粘蟲膠等綠色防蟲治蟲措施,農業綠色防控技術使合作社梨樹結出的果實品質明顯提升,產品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A級綠色食品。每年梨果還沒有采摘,就被北京和石家莊的精品水果店下了訂單。
“農民要靠種地致富,需要換個種法。”省農業廳種植業處處長李聯習說,隨著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需求的升級,人們更注重吃得健康,這就要求農業生產方式、種植方法緊緊跟上。
今年,河北省將以轉變施肥方式為重點,加快化肥減量增效和新型肥料技術推廣,深入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大力推廣化肥減量增效技術,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力爭實現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同時,加快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物聯網、機器換人,智慧農業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
綠色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讓農產品實現了提質增效。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更是顛覆了傳統耕作方式。
在寧晉糧食高產綜合技術示范基地300畝核心示范區的操作控制室里,只見電腦屏幕上的土壤濕度、含水量、作物需水量、需肥量等各項數據一應俱全。基地負責人打開按鈕,水肥一體化微噴灌設施便自動開啟,小麥達到需要的水分后自動停止澆灌。
該基地技術負責人介紹,他們安裝了智能測墑灌溉系統和水肥一體化智能管理系統。利用互聯網技術,技術人員在辦公室的電腦上就可以看到大田里小麥的長勢、墑情、病蟲害發生等情況,然后通過遠程控制實現自動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
而在河北省一些地方,有的農民還實現了用手機種地。
石家莊藁城區的牛忠剛,每天醒來的件事就是打開手機,不是刷微信朋友圈,而是遠程監控果蔬大棚里的空氣溫度、濕度等指標。
牛忠剛是杜村生態農業觀光園的技術員,負責園區的物聯網管理。占地208畝的該觀光園有44個大棚都安裝了物聯網設備,只要有移動網絡,就可以用手機隨時隨地監控大棚里的光照強度、土壤溫度等各項參數。
牛忠剛介紹,以前每天都有人各個棚來回查看,還是顧不周全,有幾次由于管理不及時,損失很大。用手機監控后,蔬菜有了病情能及早發現及時治理,一個大棚年增收1500元。
信息技術和一系列先進集成技術的應用,使河北省農業生產向精準化邁進。今年,河北省將大力推進智慧農業試驗工程,優化省級農業物聯網綜合服務平臺,依托現代農業園區、國有農牧場,開展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創建10個以上較大規模的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試點省建設,探索農業大數據建設運營新模式,建立完善省級農業大數據中心。今年,河北省機械化播種率將達90%以上,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先進技術普及率達到96%以上。
工業化理念注入農業,實現標準化、品牌化生產
在大部分地方小麥、玉米價格低迷的情況下,玉田縣集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的“麻山碧玉”牌優質小麥、玉米,不僅在京津唐及東北地區高于市場價暢銷,還遠銷俄羅斯、韓國、日本等。
合作社理事長馮立田介紹,他們的產品之所以有競爭力,主要在于用標準化、規模化作業代替了一家一戶的差別化作業,實現了標準化生產和精準化操作;用現代耕作、植保、收獲技術代替了傳統農業耕作,提高了科技貢獻率。合作社把一家一戶分散的土地整合,根據土地布局和土壤條件因地施策,制定了嚴格的生產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生產和經營嚴格按標準進行,確保了產品質量。
如今,河北省有10476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1300家家庭農場,這些新型經營主體把工業化理念應用到農業上,通過土地托管、流轉等方式,進行集約化生產、專業化經營,實現了標準化、品牌化生產,加快了農業生產集約化步伐。2016年,河北省專業化統防統治達8000萬畝次以上,糧食作物主產區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在30%以上。
今年,河北省將繼續下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農民以多種方式流轉土地經營權,鼓勵和支持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通過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全省農業生產方式轉變。(記者趙紅梅)
標簽:
春耕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