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玉米 你好,蔬菜(探路供給側·回鄉看“三農”)
2017-02-09
人民網6530
核心提示:“黑龍江省堅決貫徹中央關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按照資源配置的原則,確定了‘調減玉米、穩定水稻、增加大豆雜糧、擴大草蓿果蔬’的調整方向。”黑龍江省農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全省種植結構實現‘一減七增’目標,玉米面積調減1922萬畝,占的玉米調減總量的2/3,改種蔬菜等作物,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突破19萬個,現代農機合作社發展到1345個,帶動全省200畝以上土地規模經營面積突破1億畝,拉動農民增收49.1億元,人均增收272元。”
初五一大早,我和媽媽來到哈爾濱哈達果蔬菜場。“買新鮮的茼蒿和韭菜,包兩樣餡的餃子。”媽媽說。
“這菜都是我們自家吃的,,一點農藥都沒有,我給你打包票!”聽他這樣說,原本就火爆的攤位更是被擠得滿滿當當,中年男子樂得嘴都合不攏了。
好吃不過餃子,在外工作,最想念的便是家鄉的餃子。不過,這個菜場離我家并不近,“買個菜,跑這么遠?”
“不一樣,這里的菜都是咱本地大棚種的,剛剛采摘下來就送來賣,這樣包出來的餃子,味道最鮮了!”
菜市場來了“盯梢”的
“這芹菜我早上現摘的,新鮮著呢,你們就放心買吧!”一名中年男子在菜攤旁幫著攤主吆喝著。
“這菜都是我們自家吃的,,一點農藥都沒有,我給你打包票!”聽他這樣說,原本就火爆的攤位更是被擠得滿滿當當,中年男子樂得嘴都合不攏了。
“這菜確實新鮮,價格也便宜。”媽媽說。
“大哥,你從哪兒過來的?”趁著買菜間隙,我與他攀談起來。
“我家住雙城西官鎮育仁村安立屯,我叫馬海濤,你叫我海濤就行。”一看海濤,就知道他是多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說話也透著一股樸實勁兒。
交談中得知,去年11月,海濤從當地的蔬菜種植合作社購買了一棟大棚,經營著15畝地的油菜和茼蒿。由合作社負責提供農資和尋找銷路,海濤只需要負責種植和采摘。
“這不是剛開始干嘛,聽合作社的韓哥說菜賣得很好、不用愁,我還不放心。”海濤說,“這回來菜場,咱眼見為實了,咱的菜賣得可真好哇。”
海濤所在的雙城區是典型的玉米種植地區,想到玉米糧食價格大幅下降、農民很有可能沒錢過年的新聞,我不禁問道:“聽說玉米今年收成不好?”
“三斤苞米只能換一瓶礦泉水喝,這日子你說還咋過?”
原來,就在去年夏季,海濤家里的50畝田還在種植玉米,“原來8毛一斤,現在4毛,價格下降一半,我那玉米地,賺的錢剛剛夠回本,半點富余都沒有。”講到這里,海濤皺起了眉。
膽子大的搏出了新路
此前,海濤一家人還以為,2017年這個年肯定過不好了。在種玉米賠錢之后,原本就捉襟見肘的家徹底撐不住了。“爸媽年紀大了,孩子在城里上高中,處處需要花錢啊。”
“得想出辦法,干別的,不能讓媳婦孩子跟著我受罪!”一籌莫展之時,村子里新成立的蔬菜合作社吸引了海濤的注意,“我聽說政府知道了我們種玉米的難處,鼓勵大家改種蔬菜和雜糧,還有優惠政策,就準備試試。”
然而,他剛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卻遭到全家人反對,“窮成這樣了,你還要借錢種菜?”老馬家祖祖輩輩種玉米,從未種過別的。
“一棟大棚要38萬,錢分三年付清,年6萬。對咱老百姓來說,別說是38萬,就是這筆6萬也是個天文數字啊。”
海濤是個倔脾氣,家里人拗不過他。一家人東拼西湊,終于湊齊了6萬元,趕在茬葉菜種植之前,擁有了自己的大棚。
大棚有了,菜籽發了,海濤的心仍然懸著,這蔬菜種不好咋辦?
令他沒想到的是,下地天,合作社就派來了技術員,還是免費的。“太有用了,技術員教我們咋澆水,咋控制大棚溫度。”在技術員的指導下,海濤家的油菜和茼蒿獲得了大豐收。
“油菜一畝4000斤,賣到2塊錢一斤,茼蒿一畝2000斤,一斤賣到將近5塊,我家的油菜茼蒿各種了2畝,扣除收菜時候雇人的人工費,才兩個月,就掙了一萬多塊錢呢!”海濤越說越興奮。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