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調整雖有陣痛農機市場依然可期
2017-01-05
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3380
核心提示:中國農機工業經過黃金十年的快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增長速度上,2016年與2015年、2014年相比增速進一步下滑,但是在機械工業的
中國農機工業經過“黃金十年”的快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增長速度上,2016年與2015年、2014年相比增速進一步下滑,但是在機械工業的子行業中仍居于前三甲,實現6%~7%的增速。
十年的高速增長,農業機械的社會保有量已經很大,在農機購機補貼資金沒有增加,且有一部分轉移為作業補貼的情況下,農業機械主要產品依然保持較高的產量,說明農機工業仍然是非常值得期待的行業。
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三農”事業的發展。為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出臺各項政策推動農機工業發展。除已實施多年的農機購置補貼之外,作為“中國制造2025”相關配套政策,發展改革委《關于實施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將現代農業機械關鍵技術產業化列為其中6個項目之一,用于改善骨干農機企業生產條件,推廣應用先進制造技術,提升農機產品核心競爭力;為提升我國農機智能化技術、促進智能農機裝備發展,科技部設立“智能農機裝備”重點專項,11項重點研究方向和47項研究任務,項目總經費15.33億元,2016年度首批發布4個任務方向共19個項目。2016年1~10月間政府對農機工業財政投資9.32億元,同比增長64.26%?!掇r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也提出,通過實施農機科技進步與創新、關鍵零部件發展、產品可靠性提升、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農機農藝融合等五大專項,實現農機裝備制造能力提升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目標。
我國農機產品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從產品結構來看,2016年,拖拉機整體產量下滑明顯,但大馬力拖拉機上升,小麥收獲機7kg/s以上喂入量機型代替2~3kg/s喂入量機型,四行的自走式玉米收獲機已成為主流機型,水稻收獲機幅寬以2.5m以上為主。從產業升級上來看,從2013年以來,中國農機工業協會致力于解決農機行業“低端過剩,高端不足”的問題,提出“低端轉移、中端提升、高端突破”的戰略,同時,環保部《關于實施第三階段非道路移動機械用柴油機排氣污染物排放標準》(2016年第5號公告)的出臺,也倒逼企業主動進行技術升級,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從行業細分來看,零部件產業快速成長,規模以上企業平均發展速度高達36.3%,遠遠高于全行業的發展水平,產品技術和質量水平升級加快,競爭力和產業集中度提升,基本滿足國內整機配套要求,并有部分進入全球供應鏈體系。
展望未來,我國農機市場依然值得期待。
一是農業結構深度調整為農機工業帶來新市場。農業部印發《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指導意見》提出以“保、調、穩、擴”為重點,調整優化糧經作物生產結構。以玉米結構調整為例,2015年11月農業部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提出,力爭到2020年,“鐮刀彎”地域玉米種植面積穩固在1億畝,重點生產青貯玉米、大豆、優良飼草、雜糧雜豆、春小麥、經濟林果和生態功效型植物等,推進農牧緊密結合、產業深度融會,增進農業效益提升和產業升級。青貯飼料種植收獲必須依靠機械化來完成,國產品牌青貯機械雖然與國外產品有一定差距,但已基本適應國內需要,未來將是一個比較大的市場。還比如玉米籽粒直收機械,2016年增長90%,隨著玉米品種改良、栽培制度調整,玉米籽粒直收機械市場將有巨大突破。
二是農業全程機械化培育農機新產業。九大作物種類(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和甘蔗)、六個生產環節(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烘干和秸稈處理)中的耕整地、種植、收獲環節機械設備得到了一定解決,但在植保、烘干、秸稈處理等環節的裝備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三是農業機械化,創新驅動補短板。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相比,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在作物種類、生產環節、地域等仍存在諸多“短板”,如馬鈴薯種植與收獲、棉花采摘、甘蔗收獲、林果業生產機械及北方地區的谷子收獲機械,亟待重點突破,一些關鍵零部件還存在瓶頸,通過技術創新增加農機產品種類,改善生產工藝條件,提升農機產品質量,諸多方面存在商機。
四是農產品競爭力提升需要農機支撐。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其成本過高,經過深入分析和充分論證,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中人工成本比重,利用機械代替人力,提高作業效率,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才能夠使農產品生產成本下降,品質改善,進而提升國際競爭力。
短期調整會給農機企業帶來陣痛,但農業機械在未來5~10年仍然是剛性需求。2017年,利好因素眾多的中國農機工業將圍繞“深化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升級”兩大主線大有可為。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