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仍是第一用水大戶 直面農業節水困局
2016-10-04
經濟日報5740
核心提示: 人的命脈在于田,田的命脈在于水。盡管農業用水量占全社會用水總量的比例,已從2000年的63%降到目前的55%,但農業仍是用水大戶,也是節水潛力的行業。我國農業缺水與浪費的情況并存,一方面水資源緊張,另一方面用水方式粗放,農業節水迫在眉睫。
黑龍江省甘南縣興十四村,40多臺大型噴灌機使得全村耕地全部實現了節水化灌溉。
人的命脈在于田,田的命脈在于水。盡管農業用水量占全社會用水總量的比例,已從2000年的63%降到目前的55%,但農業仍是用水大戶,也是節水潛力的行業。我國農業缺水與浪費的情況并存,一方面水資源緊張,另一方面用水方式粗放,農業節水迫在眉睫。眼下,從政策、技術到設施,農業領域的節水探索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政策節水:資源紅線已劃定
“我國人多水少,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平均水平的28%。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陳明忠說,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我國用水需求還將增長,水資源供需矛盾愈加突出。
水資源綜合規劃成果顯示,多年平均缺水量為536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缺水約300億立方米,工程性、資源性、水質性、管理性缺水并存。特別是北方地區缺水嚴重,農業用水面臨的挑戰更大。對此,農業部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農業水環境污染改善,農業灌溉用水量保持在3720億立方米,農田灌溉用水水質達標。
目前,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32,這意味著使用1立方米水僅有0.532立方米被農作物吸收利用,與發達0.7至0.8的利用系數差距很大。“以糧食為例,我國每立方米灌溉水可以生產1公斤糧食,而發達能產出1.2公斤至1.4公斤。”農業部科教司司長廖西元說,糧食十二連增,用水的總量卻沒有增加,主要是靠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來實現的。所以提出要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
紅線的堅守離不開配套政策的約束。專家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農戶總覺得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的,以至于現行的農業水價標準普遍偏低,價格杠桿對節水的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這不僅造成農業用水方式粗放,農民節水意識不強,而且水費難以維持農田水利設施的正常運行,對建成的農田水利工程維護也造成影響。
2014年10月起,水利部、農業部等進一步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在27個省份選擇80個縣試點完善農業節水政策措施。試點地區明晰農業水權,實行用水總量“封頂”政策;實行終端計量供水,地表水灌區計量到斗渠口及以下,井灌區計量到戶;探索實行分類價格政策,區分地表地下水源、種植養殖品種等實行不同的水價;建立精準補貼機制和節水獎勵機制,對節水戶給予獎勵。
“實施嚴格的水資源紅線制度,并不是要大家過節水的‘苦日子’,只是希望在用水如此緊張的情況下,能從點滴改善做起,節約水資源。人水關系要從以前的治水、用水,走向惜水、親水。”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院長許新宜說。
技術節水:多元模式在落地
“使用滴灌技術后,我的種植模式有了變化。”山東壽光臺頭鎮前趙埠村胡蘿卜種植大戶徐本文說,過去,種胡蘿卜用的都是大水漫灌,流轉的105畝地要雇十幾個人打理,每年光雇工費就花掉一半的利潤。用了滴灌后,夫妻兩人就夠了,畝產增加了二成。“滴灌還能改善作物品質呢”,一旁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告訴他,過去用大水漫灌,一般好長時間才澆一次水。久旱的果蔬一旦有了水就會“暴飲暴食”,極易發生裂口。用了滴灌,供應的養分和水分都比較均勻,蔬果不容易裂。
近年來,一種水肥一體化的節水技術開始興起。去年,農技推廣中心與水溶肥企業金正大[1.94%資金研報]公司聯合進行了水肥一體化的示范推廣,共在15個縣的14種作物上實施17項試驗示范。該中心高級農藝師吳勇向記者展示了其中一項試驗的報告單:內蒙古喀喇沁旗年均降水量僅有350毫米至500毫米,當地興隆莊村的玉米應用該技術后,株高增加2.2厘米,穗粒數增加73個,百粒重增加12.1克,畝均增產達三成。
“目前,水肥一體化等節水技術推廣面積累計超過4億畝。”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謝建華表示,推進水肥一體化等節水技術要做好試驗示范,注重產品研發,優化推廣機制,要摸清主要作物需水需肥規律,搞好不同水溶肥料的篩選對比,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同時,要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作用,引導各類主體參與水肥一體化示范建設。
如何在不減少種植面積的情況下節約灌溉?開發節水型品種成為一種選擇。河北省在水漏斗區實施了小麥高產節水示范項目。“節水小麥就是好!收入多了,投入反而少了”,河北省深州市前營村村民曹建斌說,普通品種一季要澆三四次水,節水小麥只要澆一次,一畝地能節省110多元,再加上增產的收益,總收入能明顯增加。
品種節水的另一種方式是替換品種。馬鈴薯生長需水較少,其蒸騰系數(需水量)只有350,而小麥、水稻分別是450和500。在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谷物類作物生長發育困難,而馬鈴薯不僅能正常生長,還能減少水土流失。“我們此前在河北衡水組織試驗,在年降水量500毫米的華北地下水超采區,完全雨養條件下馬鈴薯畝產仍達到1.8噸。農民種馬鈴薯比小麥省水還省勁。”農業部種植業司糧油處處長丁斌告訴記者。
工程節水:管護機制待加強
提起“3655”工程,已退休的遼寧省水利廳干部王久林至今依然扼腕嘆息。10多年過去了,這個當年投入巨資旨在發展500萬畝節水噴灌的水利項目,如今只能在舊報紙上找到端倪。“3655”工程的折戟并不是個案,大量的農田水利工程建成以后,沒有及時建立起長效管理機制,維修養護經費保障機制不健全,直接影響一些節水項目的正常運行。
水利部農水司副司長倪文進介紹,近年來我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持續加強,但是現有灌溉排水設施大多建于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存在標準低、不配套、老化失修等問題。由于農田水利公益性強、歷史欠賬多、投資需求大,即使近年來改善明顯,但要從根本上改變農田水利條件,仍需付出長期不懈的努力。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大型灌區、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基本完成,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到7億畝左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以上。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農田水利條例》,對農田水利的規劃、建設、運行維護等環節進行了規范,并鼓勵單位和個人投資建設節水灌溉設施,采取財政補助等方式鼓勵購買節水灌溉設備。
立秋后的江西省遂川縣泉江鎮洲下村,得益于小農水節水灌溉改造項目,當地的農田喝上了“自來水”。村里通過“一事一議”等方式籌資40多萬元,建立了節水工程,解決了300多畝地的灌溉難題。管道灌溉采用“豐”字形布置,可自行控制水流大小,并計量,實現了節約用水。“有節水灌溉項目后,放水可方便了,只要開關一擰,水馬上就到田里了。”村民陳從普說。
“各區域的水資源條件、地形地貌和主要農作物品種都不相同,工程節水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副主任閆冠宇說,水利部組織編制的《現代灌溉發展規劃》明確將分區域建立與農產品[0.25%資金研報]生產定位相匹配的節水灌溉發展布局。同時,低壓管道輸水等節水工程的效果明顯,但節水還有很多其他方式。如果土地比較平整,就可以減少灌溉水量、提高灌溉均勻度。目前,已有激光控制平地技術在國內外應用,在不搞節水工程的情況下,可以實現節水10%到15%。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