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專家:國產大豆需以“食用化”為出路
2016-09-18
科技日報訊3720
核心提示:在國內大豆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的大背景下,9月14日在黑龍江省黑河市閉幕的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示范現場會議取得共識:
在國內大豆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的大背景下,9月14日在黑龍江省黑河市閉幕的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示范現場會議取得共識:進口大豆并非洪水猛獸;國產大豆定位于高蛋白、食用化,“兩提一降”(提高產量、提升品質和降成本)才有出路。
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潘文博介紹,去年大豆消費量9300萬噸,國內產量才1000多萬噸,也就是說80%以上需要進口;去年進口大豆8169萬噸、豆油881.79萬噸,占國際大豆、豆油貿易量的80%。“這兩個80%對決策者、對生產管理者、對科研人員來說都值得深思”。
大豆遺傳育種家、吉林省農科院研究員孫寰表示,進口大豆激增,是遲早會發生的事。首先,這跟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有關:生產一噸大豆比生產一噸玉米多用三倍土地。大豆主產地巴西,有2.3億公頃荒地,用1億公頃放牛,剩下還能有19.5億畝,是我國耕地的全部。其次,這跟人們富裕起來有關:從吃飽到吃好。吃好的主要標準就是優質蛋白加植物油。我國人均大豆消費量已達66.9公斤,為發達水平;人均植物油消費量88.7公斤,也很高。“如此大的消費量,必須進口”。第三,這跟產業化有關:目前我國主要農產品中,只有大米基本自給,其他的如玉米、大豆等,進口到岸價都低于國內價,大量進口是客觀規律。
但孫寰強調,對此無需驚慌失措。解決之道在于“進口大豆定位于榨油,基本為轉基因;國產大豆定位于食用,非轉基因”。首先,國內大豆育種科研,應改變以往以提高出油率、替代進口為主要目標,轉向提高蛋白質含量的“食用、專用、特用”。國產大豆應采取防御、而非進攻策略。防御什么?嚴防轉基因大豆進入食品市場,防御國外非轉基因大豆進入。其次,目前我國人均肉類消費64公斤,遠超《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指南(2014年—2020年)》29公斤的標準,導致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指南》明確“大力發展大豆制品”,年人均13公斤,每天35.6克。所以,發展食用大豆不僅是國產大豆的出路,而且是為中華民族的健康承擔責任。
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潘文博介紹,去年大豆消費量9300萬噸,國內產量才1000多萬噸,也就是說80%以上需要進口;去年進口大豆8169萬噸、豆油881.79萬噸,占國際大豆、豆油貿易量的80%。“這兩個80%對決策者、對生產管理者、對科研人員來說都值得深思”。
大豆遺傳育種家、吉林省農科院研究員孫寰表示,進口大豆激增,是遲早會發生的事。首先,這跟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有關:生產一噸大豆比生產一噸玉米多用三倍土地。大豆主產地巴西,有2.3億公頃荒地,用1億公頃放牛,剩下還能有19.5億畝,是我國耕地的全部。其次,這跟人們富裕起來有關:從吃飽到吃好。吃好的主要標準就是優質蛋白加植物油。我國人均大豆消費量已達66.9公斤,為發達水平;人均植物油消費量88.7公斤,也很高。“如此大的消費量,必須進口”。第三,這跟產業化有關:目前我國主要農產品中,只有大米基本自給,其他的如玉米、大豆等,進口到岸價都低于國內價,大量進口是客觀規律。
但孫寰強調,對此無需驚慌失措。解決之道在于“進口大豆定位于榨油,基本為轉基因;國產大豆定位于食用,非轉基因”。首先,國內大豆育種科研,應改變以往以提高出油率、替代進口為主要目標,轉向提高蛋白質含量的“食用、專用、特用”。國產大豆應采取防御、而非進攻策略。防御什么?嚴防轉基因大豆進入食品市場,防御國外非轉基因大豆進入。其次,目前我國人均肉類消費64公斤,遠超《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指南(2014年—2020年)》29公斤的標準,導致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指南》明確“大力發展大豆制品”,年人均13公斤,每天35.6克。所以,發展食用大豆不僅是國產大豆的出路,而且是為中華民族的健康承擔責任。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