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購置補貼暗藏玄機 補貼過高會帶來危害?
2016-04-18
中國農機網6570
核心提示: 在購機補貼政策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幫助下,農機的購機壓力降低不少,很多地方出現了忙嗎購買農機,導致當地農機過剩,還有
在購機補貼政策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幫助下,農機的購機壓力降低不少,很多地方出現了忙嗎購買農機,導致當地農機過剩,還有很多農機質量不達標,配套設施不足、維修等問題。政府花費大筆資金,想做一件惠農的好事,為什么卻導致了這種局面?
補貼率設定的玄機
在購機補貼政策實施中,“補什么?補多少?如何補?”是三個首要問題。在政策設計之初,設計者對補多少的問題是經過仔細研究的。將初始補貼比例確定在30%,有比較充分的依據:
農民要占主體,拿大頭。農民是農機化市場的經營主體,也是購機主體,應該承擔投入的主要部分。“官辦農機化”的老路已被實踐證明是一條死路,因為在農機化生產經營活動中,只有經營者對投入負責任,才會有好的經營效果。而讓農民負責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一定要將他們的自身投入作為主體,政府只起輔助作用,通過補貼支持,引導其發展。
補貼率的高或低將帶來市場波動。一般發達在實現農機化過程中,都經歷過對購機開展補貼的政策階段,一般補貼率設定在10%至50%之間。補貼過低,政策拉動力不足;補貼過高,一方面會造成農機化市場的大幅波動,另一方面可能造成資金的使用效率降低。因此,補貼率定在30%,是比較科學合理的數值。
“定比補貼”到“定額補貼”
進入到實際操作階段后,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復雜性開始凸顯。在沒有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時,農機市場上只有買方和賣方,是一個兩方博弈的自由競爭市場。實施購機補貼之后,形成了三方博弈的局面,需求(農戶)、供給(產銷商)、補貼(政府)三方共同影響市場。
原來在自由競爭市場下的農機市場銷售價格,在補貼的影響下會產生變異,也就是補貼基礎會變異。在定比補貼方式下,當補貼率確定后,農機生產銷售企業在利益的驅使下,會千方百計地提高產品的補貼基準(產品價格),以便獲得更高的補貼額。
比如A、B兩企業,都生產同類型拖拉機。原市場售價分別是9萬元、10萬,分別補貼2.7萬和3萬元。為了獲得更多的補貼,A企業會向B企業的產品價格看齊,甚至價格定得更高,自然第二年的售價可能分別為11萬元和13萬元,第三年可能更高。大約在執行定比補貼兩三年后,陸續有省市開始試水“定額補貼”。2008年起,農業部推行定額補貼,即同類型農機產品采用一樣的補貼額。
兩種補貼方式的比較
直到今天,仍然不時有回到“按比例補貼”的聲音出現。從理論上說,“定比補貼”指向精準,引導明確,易于操作。但是,在行政監管跟不上、市場環境不誠信的背景下,可能引發被補貼產品的價格瘋漲,稀釋政策效果,導致政策失靈。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定額補貼有更強的可操作性。采用定額補貼以來,確保了購機補貼政策實施的持續平穩,有效抑制了一度虛高瘋漲的農機產品市場價格。但補貼額的確定,難以做到精準。一是分檔的合理性問題。“宜粗不宜細”的分檔原則,簡化了分檔環節的工作,卻使得補貼額的確定失之粗放。二是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同類型產品中,低端產品獲得了更高的補貼率,而高端產品處于劣勢,不利于農機產品的升級和創新,也部分違背了購置補貼的政策初衷。農業部目前規定“補貼率按照不高于該檔所有產品近年(或上年)市場平均價格的30%測定”,這無疑是目前的一個選。
過高補貼帶來的危害
過低的補貼自然會降低農機購置補貼的政策效果,最不濟,也就是回歸自由市場機制。相反,在我國農機購置補貼的各地實踐中,不合理的過高補貼卻屢屢出現。地方出臺農機高額補貼政策的原因有多個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希望用高額補貼的手段,推動某一類機械化作業超常規發展,以迅速解決當前面臨的難題,如近期圍繞秸稈禁燒的相關機具;二是農機化主管部門希望對某一類機具的發展加以重點引導,如曾經的水稻插秧機;三是企業通過政策攻關或虛報成本價格,從而獲得政策傾斜。高額補貼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某一類農機具的擁有量,造成農機市場的暫時繁榮。但是,這種發展方式對地方農機化的長期健康發展有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市場失衡。補貼區域內購機量劇增,實際上是市場需求的提前釋放,市場的均衡性和持續性遭破壞,后續市場會表現為銷售量的大起大落和銷售價格的大漲大跌。
經營低效。農民在低投入甚至不投入的誘惑下盲目購機,但是一定時間內,區域總作業量不變,大量新增農機具使用效率低、閑置率高,不能產生高的效益。
地方財政資金外流。與相鄰區域補貼額差別越大,越容易誘發違規倒賣。有些較長期實行高補貼的地區,甚至出現了專門從事倒賣補貼機具的產業鏈,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成為不法分子牟利的新手段。而對于實行高補貼的地方政府,則實際形成地方財政資金的外流。
使用周期縮短。造成農機產品過度更新,極大地縮短產品使用壽命周期,催生了我國農機經營粗放式、高投入、低產出、靠補貼的低效率經營模式。
放大“劣幣驅逐良幣”效應。例如,對市場平均價格10萬元的拖拉機補貼8萬元時,市場上被搶空的,卻是售價僅為7萬元的機器。花很少錢甚至不花錢使得農民購機者對品牌、性能、質量、服務的認知敏感度下降,正常市場競爭被破壞。
增加公共服務壓力。局部激增的農機具會突然加重農機化公共服務的壓力,加劇農機維修難、行路難、停放難的局面,農機生產的、農機經營市場的規范都是需要同步應對解決的課題。
加大購機補貼資金不足的矛盾。目前,在我國不少地區,中央財政購機補貼資金仍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地方政府的高補貼往往捆綁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形成所謂的“累加補貼”。更有不少農機經銷商為搶占市場份額、牟取高額利潤,不惜孤注一擲,采用“差額購機”的方式營銷。一旦銷量暴漲,必然導致中央財政補貼資金出現缺口。
補貼率設定的玄機
在購機補貼政策實施中,“補什么?補多少?如何補?”是三個首要問題。在政策設計之初,設計者對補多少的問題是經過仔細研究的。將初始補貼比例確定在30%,有比較充分的依據:
農民要占主體,拿大頭。農民是農機化市場的經營主體,也是購機主體,應該承擔投入的主要部分。“官辦農機化”的老路已被實踐證明是一條死路,因為在農機化生產經營活動中,只有經營者對投入負責任,才會有好的經營效果。而讓農民負責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一定要將他們的自身投入作為主體,政府只起輔助作用,通過補貼支持,引導其發展。
補貼率的高或低將帶來市場波動。一般發達在實現農機化過程中,都經歷過對購機開展補貼的政策階段,一般補貼率設定在10%至50%之間。補貼過低,政策拉動力不足;補貼過高,一方面會造成農機化市場的大幅波動,另一方面可能造成資金的使用效率降低。因此,補貼率定在30%,是比較科學合理的數值。
“定比補貼”到“定額補貼”
進入到實際操作階段后,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復雜性開始凸顯。在沒有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時,農機市場上只有買方和賣方,是一個兩方博弈的自由競爭市場。實施購機補貼之后,形成了三方博弈的局面,需求(農戶)、供給(產銷商)、補貼(政府)三方共同影響市場。
原來在自由競爭市場下的農機市場銷售價格,在補貼的影響下會產生變異,也就是補貼基礎會變異。在定比補貼方式下,當補貼率確定后,農機生產銷售企業在利益的驅使下,會千方百計地提高產品的補貼基準(產品價格),以便獲得更高的補貼額。
比如A、B兩企業,都生產同類型拖拉機。原市場售價分別是9萬元、10萬,分別補貼2.7萬和3萬元。為了獲得更多的補貼,A企業會向B企業的產品價格看齊,甚至價格定得更高,自然第二年的售價可能分別為11萬元和13萬元,第三年可能更高。大約在執行定比補貼兩三年后,陸續有省市開始試水“定額補貼”。2008年起,農業部推行定額補貼,即同類型農機產品采用一樣的補貼額。
兩種補貼方式的比較
直到今天,仍然不時有回到“按比例補貼”的聲音出現。從理論上說,“定比補貼”指向精準,引導明確,易于操作。但是,在行政監管跟不上、市場環境不誠信的背景下,可能引發被補貼產品的價格瘋漲,稀釋政策效果,導致政策失靈。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定額補貼有更強的可操作性。采用定額補貼以來,確保了購機補貼政策實施的持續平穩,有效抑制了一度虛高瘋漲的農機產品市場價格。但補貼額的確定,難以做到精準。一是分檔的合理性問題。“宜粗不宜細”的分檔原則,簡化了分檔環節的工作,卻使得補貼額的確定失之粗放。二是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同類型產品中,低端產品獲得了更高的補貼率,而高端產品處于劣勢,不利于農機產品的升級和創新,也部分違背了購置補貼的政策初衷。農業部目前規定“補貼率按照不高于該檔所有產品近年(或上年)市場平均價格的30%測定”,這無疑是目前的一個選。
過高補貼帶來的危害
過低的補貼自然會降低農機購置補貼的政策效果,最不濟,也就是回歸自由市場機制。相反,在我國農機購置補貼的各地實踐中,不合理的過高補貼卻屢屢出現。地方出臺農機高額補貼政策的原因有多個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希望用高額補貼的手段,推動某一類機械化作業超常規發展,以迅速解決當前面臨的難題,如近期圍繞秸稈禁燒的相關機具;二是農機化主管部門希望對某一類機具的發展加以重點引導,如曾經的水稻插秧機;三是企業通過政策攻關或虛報成本價格,從而獲得政策傾斜。高額補貼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某一類農機具的擁有量,造成農機市場的暫時繁榮。但是,這種發展方式對地方農機化的長期健康發展有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市場失衡。補貼區域內購機量劇增,實際上是市場需求的提前釋放,市場的均衡性和持續性遭破壞,后續市場會表現為銷售量的大起大落和銷售價格的大漲大跌。
經營低效。農民在低投入甚至不投入的誘惑下盲目購機,但是一定時間內,區域總作業量不變,大量新增農機具使用效率低、閑置率高,不能產生高的效益。
地方財政資金外流。與相鄰區域補貼額差別越大,越容易誘發違規倒賣。有些較長期實行高補貼的地區,甚至出現了專門從事倒賣補貼機具的產業鏈,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成為不法分子牟利的新手段。而對于實行高補貼的地方政府,則實際形成地方財政資金的外流。
使用周期縮短。造成農機產品過度更新,極大地縮短產品使用壽命周期,催生了我國農機經營粗放式、高投入、低產出、靠補貼的低效率經營模式。
放大“劣幣驅逐良幣”效應。例如,對市場平均價格10萬元的拖拉機補貼8萬元時,市場上被搶空的,卻是售價僅為7萬元的機器。花很少錢甚至不花錢使得農民購機者對品牌、性能、質量、服務的認知敏感度下降,正常市場競爭被破壞。
增加公共服務壓力。局部激增的農機具會突然加重農機化公共服務的壓力,加劇農機維修難、行路難、停放難的局面,農機生產的、農機經營市場的規范都是需要同步應對解決的課題。
加大購機補貼資金不足的矛盾。目前,在我國不少地區,中央財政購機補貼資金仍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地方政府的高補貼往往捆綁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形成所謂的“累加補貼”。更有不少農機經銷商為搶占市場份額、牟取高額利潤,不惜孤注一擲,采用“差額購機”的方式營銷。一旦銷量暴漲,必然導致中央財政補貼資金出現缺口。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 河南省2024-2026年農機購置補貼機具補貼額一覽表(第一批)公示
- 關于《甘肅省2024-2026年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機具補貼額一覽表(第一批)》的公示
- 《2024—2026年全國通用類農業機械中央財政資金最高補貼額一覽表(公示稿)》公示
- 云南省2024年第一批農機補貼產品形式審核情況的補充公示
- 農業農村部鄭重聲明!
- 內蒙古自治區2021-2023年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機具補貼額一覽表(輔助駕駛(系統)設備等補貼額調整、種子清選機等退出補貼范圍
- 關于發布農業輪式拖拉機先進性評價結果(第二批)的公告
- 關于2023年第六批國家支持的農機推廣鑒定結果的通報
- 補貼額一覽表|山西省農業機械發展中心關于小麥鎮壓機(專項鑒定機具)補貼額一覽表的公示
- 補貼額一覽表|陜西省2021-2023年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機具補貼額一覽表(2023年第二批調整)的公示
點擊排行
- 14831河南省關于2024年農機購置補貼投檔機具(第三批)復核結果的公示
- 14622安徽省開展2024年度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產品企業自主投檔工作的通知
- 14493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
- 13844浙江省2024年第三批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產品的通告
- 13845遼寧省2024年第一批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投檔產品形式審核結果的通知
- 13726甘肅省提前下達2025年中央和省級農機補貼資金計劃的通知
- 13647江西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對2024-2026年農機購置補貼一覽表(第一批)
- 13548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24年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產品歸檔信息(第四批)的公示
- 13359廣西2024—2026年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機具補貼額一覽表(2024年第一批)的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