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東莧菜“種植面積逐年遞減 如何走出尷尬境地 ...
2016-04-07
今日頭條7260
核心提示: 作為遠近聞名的莧菜村,孤山鎮聯東村從最初的十多畝莧菜種植,擴大到了鼎盛時期的360畝,畝產值達1.3萬元,僅此一項全村年增收
農戶 劉銀:再過兩三天就太高,必須要趁這個高度拔掉,太高人家就不要了。
劉銀說,種莧菜是門技術活,從播種到上市,需要辛苦勞作3個多月。莧菜上市是他最忙碌的時候,每天凌晨就開始采摘,之后運到市場上銷售,平均每天勞作時間超過15個小時。
農戶 劉銀:比做一般的事都辛苦,都沒日夜了,晚上上市去賣,回來還要采,要拔,基本上是沒有休息的時候。一天兩三個小時。
19年前,劉銀辭掉零工,和妻子在家種了近七畝莧菜。一年年過去,今年,劉銀只留下了四畝多莧菜,而這也算是聯東村單戶種植莧菜面積的。在劉銀看來,近年莧菜種植面積不斷“縮水”的最主要原因是市場價格不穩定。
農戶 劉銀:生意沒有以前好,像去年這個時侯莧菜(批發價)要賣到六七塊錢一斤,今年只賣到五塊錢一斤,差兩塊錢一斤。
聯東村莧菜每年趕在蔬菜供應缺口較大的春節期間反季上市,市場價格時能賣每斤14元。但近年春節期間,很多蔬菜供應商從外地調來莧菜,導致莧菜“扎堆”搶市,造成“菜賤傷農”的局面,影響了種植戶的積極性。
農戶 劉銀:以前是菜販來收,因為江陰地區、泰興地區沒有,就到這兒來收,現在那些地區都有,就不到這兒來收了,都到本地去收。
如今,整個村里只種了不到80畝的莧菜,雖說莧菜畝均效益能達到一萬元左右,劉銀考慮再三,還是決定種上兩年就改行。
農戶 劉銀:人太辛苦,經濟效益并不是太高,不如打工,當時我們這個設備倒是投資下來了,那么多大棚,總要種上幾年,再就不種了。
種植莧菜全過程需要人工操作,用工量大,費時費力,所以村里很多上了年紀的種植戶選擇放棄種植莧菜。
聯東村黨總支副書記 劉繼平:主要是采收,再加每天要蓋棚、揭棚每天都要做這些活,包括在棚里施肥都要人工,我們現在都是6米8米的小型棚,不可能實行機械化作業,搞集約化種植的話成本太高了。一般6、70歲的農戶搞聯動大棚不現實。
如今的聯東村,大棚零零落落四處分散,說到近年莧菜種植情況,劉繼平有些擔憂。他介紹,近年來本村莧菜種植戶的老齡化問題尤為明顯,現有的種植戶大多年過花甲,有些甚至已經年過古稀。
聯東村黨總支副書記 劉繼平:由于年齡的上升,種菜的人越來越少,能吃這個苦的人太少了,年紀輕的吃不了這苦,他打工一個月收入三千塊是肯定有的,在家種莧菜還要看天,說不定最后三千塊一個月還弄不到。
為了不讓多余的土地荒蕪,聯東村引來了種糧大戶,全村一千二百多畝地,流轉出去了一千一百多畝。
聯東村黨總支副書記 劉繼平:土地弄不好要荒在這邊,我們現在(村里)整個土地流轉,有三個外地人來承包,拿我們這里的田承包了做家庭農場,來種稻麥。
盧保郎今年83歲,種了十幾年莧菜后,三年前,他家的鋼架大棚拆掉了。
農戶 盧保郎:我種了靠一畝田,種的時候成本高點,人也苦,那個時候我們也不在乎,也忙得動,年齡大了之后要挑肥(挑不動了)。
現在,家里的田由村里統轉掉了,雖說一畝地流轉費只有950元,比起種植莧菜的萬元利潤少上不少,但是盧保郎說,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農戶 盧保郎:現在種田沒有人,年紀輕的要去廠里上班,年紀大的忙不動,只能流轉掉。
對于今后那些將要放棄的種植戶,劉繼平說,他們也會幫忙流轉土地。
聯東村黨總支副書記 劉繼平:這塊牌子我們想保,但是沒有辦法保。
和很多農產品一樣,“聯東莧菜”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后,面臨著許多困境。在這里,我們也提醒廣大農戶,傳統農產品要想做大做強,可以走“少而精”的路線,在品牌和品質上下功夫,通過商超對接、訂單生產等方式打響品牌,還可以通過招商引資,流轉土地集中種植,解決“種植戶老齡化”問題,提高抗風險能力。只有這樣,農產品產業的持續發展才會充滿后勁。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