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要遵從生命邏輯
農業的邏輯從根本上說是生命邏輯。這里的“邏輯”是一個綜合概念,不僅包含本質、特點、機制、功能等含義,而且包含它們的內在關聯和演繹軌跡。農業是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動進行生產的,是人類生命維持和延續的主要依托。我國古人視“五谷食米”為“民之司命”,視農業為“為生之本”“養生之本”“有生之本”。馬克思、恩格斯從物質資料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這兩個角度來探討生產問題。農業既是物質資料生產的基礎,又是人類自身生產的重要環節——“維生”,而“維生”是人類自身生產的另一環節——“繁育”的前提。這樣,兩種生產就被聯結起來了,其紐帶就是生命。生命系統和生態系統密不可分,生態是生命的依托,生命是生態的中心。所以,農業的生命邏輯同時是生態邏輯。
以生物的生命活動為基礎的農業,不但依靠環境的支撐,而且是在人的參與和干預下進行的。在采獵經濟時代,人們是天然食物的攫取者。農業出現以后,人類從單純的攫取者變為經濟意義(區別于生態意義)上的生產者。人類開辟了農田,在靠近農田而便于生活的地方建立定居村落,形成農業與農村、農民的相互依存。農村生活不同于城市生活,它與農業生產相互滲透,是人的生命活動與物的生命活動的相互交融。農民生產、生活的圈子不只是村落和農田,他們還要從周圍的山林、水體獲取部分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游動的采獵是在自然生態系統中進行的,定居的農業則催生了人工生態系統。鄉村生態系統由人工村落系統、農田系統和自然的山林系統、水體系統等組成,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生態,如馴化植物代替野生植物成為主要的生產者、人及其伴生動物代替野生動物成為主要的消費者,但它又是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模式建立和運作的,而且與自然生態系統聯結在一起,人與生物在其中以土地為平臺共同展開永恒的生命循環。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生產節律、生活節律和生命節律、自然節律是一致的。事實表明,生命邏輯和生態邏輯覆蓋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的全部領域。
通過生命邏輯的視角,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農業和工業的不同特質。農業生產的對象是生物活體,生命秩序不能超越和逆轉,生命活動構成農業的基礎。農業的主題詞是“養育”,遵循生物學和生態學規律。工業生產對象一般是無機物或結束了生命的有機物,可以拆分和斫削。人們利用器械直接加工它們,使之變成新樣態的器物。工業的主題詞是“制造”,遵循物理學和化學規律等。農業生產以土地為平臺,直接依存于自然環境,從而具有強烈的季節性和嚴格的地域性。工業生產大多在廠房內進行,沒有農業那樣的強烈季節性和嚴格地域性。生物及其生命形式只有在生態環境和生物群落的整體中才能存在和發展。作為農業生產力核心的生物生產力,不是以生物個體生產力的形態而是以生物群體生產力的形態出現的。
農業形態盡管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發展,但它的生命邏輯沒有也不會改變。推進農業現代化,毫無疑問要吸收工業生產和管理經驗以及現代科學的積極成果,但同時應注意遵從農業的生命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