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保障糧食安全
與鄉村干部交談,不少鄉村干部對去年底下調玉米臨時收儲價感到突然。據調查,東北地區、黃淮海平原糧食市場玉米價格下降了20%,四川玉米價格下跌對稻谷、小麥價格形成擠出效應。去年糧食豐收,但受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雙重擠壓,農民種糧收入下降,“種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沒想到種玉米也會賠”。
鄉村干部感到意外的是:自2015年起放開煙葉收購價格,標志著我國農產品價格全部由市場形成。正如鄉村干部談到的那樣,1985年放開了絕大多數農副產品購銷價格,1992年放開生豬、豬肉價格,1999年放開棉花收購價格,2004年放開糧食收購市場和價格。但政府對農產品價格的放開并非“一放了之”,對稻谷、小麥實行收購價政策,對玉米、大豆實行臨時收儲價政策,這些政策對保障糧食、保障農民收入起到了“托底”作用。現在農產品價格全部由市場形成,靠什么保障糧食?“決不讓種糧農民吃虧”!這是我國對稻谷、小麥實行收購價的初衷。現在的問題是,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低于國內價格,我國糧食呈現出生產量、庫存量、進口量“三量齊增”的新形勢,國內糧食市場出現了“稻強米弱”、“麥強面弱”的格局。特別是大宗農產品內外價差不斷擴大,我國對稻谷、小麥、玉米實行收購價和臨時收儲價,使國內大宗農產品市場價格過高,市場競爭力降低,糧食加工企業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甚至虧損,導致肉、奶等畜產品的內外價差也在不斷擴大。“賣糧難”與“儲糧難”并存,“國貨入庫、洋貨入市”“倉滿為患”,吃虧的仍然是農民。
新形勢下保障糧食,首先要觀念創新,認識上的誤區。糧食的關鍵是能力。當前強調糧食并不是因為國內糧食供給緊張,并不是要求糧食產量越多越好,主要是出于風險防范的考慮,強調未來將我國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6000億公斤左右。在內外價差不斷擴大的市場背景下,靠收購價和臨時收儲價來保障糧食的市場壓力越來越大。構建13億人口的糧食“閥”,糧食少了不行,糧食太多了也未必是好事,不能把保障糧食等同于糧食數量自給。從長遠看,保障糧食的根本是潛在生產能力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必須堅守耕地紅線、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培育新一代農民、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糧食產業化。還是這句話:“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民”“藏糧于產業化”!
新形勢下保障糧食,核心是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正如專家指出的那樣,糧食生產和糧食必須得到保障,但以政府為主導、粗放發展糧食生產的發展方式導致種地成本高、農產品價格高、市場競爭力低和農業資源過度開發等一系列問題,必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堅持以市場為主體,從規模適度化、種子優質化、工藝標準化和技術體系化入手,提高農業的競爭力、農產品的性和資源利用的永續性。就糧食而言,市場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需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主要是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守住水土資源紅線,守住生態紅線和農產品底線。同時,堅持惠農富農強農政策不動搖,鼓勵引導農民根據市場信息優化資源配置,面向市場追求收入化。
新形勢下保障糧食,適度進口也是重要途徑。關鍵是要規范糧食國際貿易秩序,實現糧食進口多元化和契約化,降低國際糧食市場劇烈波動對國內市場的傳導影響。
總而言之,糧食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根本保障是產能的鞏固和提升。用新的發展理念保障糧食,應該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此時此刻,我們期待新一輪農村改革為糧食構筑增產增收的長效機制,這是鞏固和提升產能和質量效益的根本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