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里的守望者!一群女博士“種”2億畝小麥
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的小麥團隊中,活躍著十幾個像劉愛峰這樣的女博士,占到總人數的一半。她們平均年齡在35歲,有經驗豐富的大姐,也有剛畢業的小妹,有從舒適的行政管理單位辭職選擇來此從事科研工作,也有留洋回來一心撲在小麥育種事業上的。
女人能頂半邊天,這些女博士每天不是泡在實驗室,就是撲在麥地里。從小麥最初的播種到生長期間的觀察,再到麥收以及磨制成粉,最后到餐桌,每一步都浸透著她們的汗水。眼下,正是小麥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女博士們放棄休息時間,每天都到麥田里調查苗情。從事小麥栽培的馮波博士笑著說,從小麥種到地里開始,就跟看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每天都要陪著它,看它慢慢長大。到麥收的時候,更是天天泡在麥地里。為了防曬防暑,這些女博士都全副武裝,早上5點多鐘起床,趁太陽還沒出來就跑到地里做調查,而總是要忙到天黑才從地里出來,一天下來體力消耗非常大。
她們的身份除了是搞科研的女博士,也是孩子的母親。剛從法國留學回來的張榮志博士,女兒才7個多月,每天奔波在實驗室和麥田之間,一忙起來就忘記了家中嗷嗷待哺的女兒。從事小麥推廣示范的孟維偉博士,一出差就是三四天,孩子8個月后,就很少見到母親。
正在實驗室里忙碌的李玉蓮博士說,每個新品種的“出生”都要經過七八年甚至十幾年時間,其間要經歷無數次失敗的煎熬。她們所在的小麥團隊經過努力,培育出來的小麥品種濟麥22號在已累計推廣種植2.11億畝,也就是說,我們吃的五個饅頭中,就有三個是她們所在的團隊研發出來的。
每個轉基因實驗都要經過3個月的流程,從小麥的幼胚到愈傷組織,再到再生成苗。
冰箱里存放著成千上萬個品種的基因。
市面上買到的饅頭,就是這些女博士們在實驗室里經過無數次驗證之后,將的品種推廣到餐桌上制作而成的。
如果她們不在實驗室,那就一定在試驗田。眼下小麥正在瘋長,一天一個樣,女博士們天天都得泡在地里做調查。
在溫室內,劉愛峰正在對麥穗進行人工授粉。雖然溫室內溫度不算很高,但是呆時間長了也會汗流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