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氣的“農機大夫”
草塔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自初中畢業開始從事農業生產,自學農機維修成為業內能手。2008年,獲得諸暨“十佳職業農民”稱號;2014年,被評為浙江省“技術標兵”;2015年,參加中國農業職業技能賽總決賽獲一等獎,被評為“技術能手”。
4月28日見到趙維岳時,這個皮膚黝黑的男人正和兩個同事一起,在吉峰農機維修服務中心的工場里修一臺洋馬收割機的變速箱,“對不起,我們只能聊半小時,等下要去山下湖。那里剛剛來電話,有個種糧大戶家的插秧機壞了,現在正是播種季節,農事不等人,得快。”
趙維岳說,看著大家等在田頭盼他去修的焦急樣,“恨不得能生翅膀,立刻飛去。”
出生于上世紀80年代的趙維岳和農機結緣,是受了成長環境的影響。“我父親是我們草塔的種糧能手。我初中畢業的時候,諸暨開始土地流轉,父親承包了100多畝農田種水稻,為解決人力不足的制約,父親很早就購買農機來幫助生產。”趙維岳非常喜歡這些現代化的“小伙伴”,“它們工作效率高,農忙時非常得用。”
不過農機好用維修保養卻難。“有時拉到田頭,剛工作它就卡殼了,我們就打電話到農機部門請專家來修,可全市專家就那么幾個,哪里忙得過來?停工嚴重影響生產,父親非常著急。”就此,他埋下了做“農機大夫”的宏愿。
文化程度不高的他,每次農機專家來修機器,他就在邊上打下手,“我這是偷師。”他笑著告訴筆者,“那時他們來之前,我都會先把機器拆了修修看。”靠著他的不斷自學,到新世紀開年,他基本能保證自家農機的正常運轉了。
讓他漸為人知的是一場意外。2006年,我市開始推廣機械化插秧,引進了13臺東洋手扶式插秧機。趙維岳家也有一臺。新農機大家都沒有維修經驗,草塔用戶王可忠、王家井定蕩畈合作社的機器相繼出故障,當時廠家派來的維修人員也不專業,沒能解決問題。季節不等人,秧苗等著下田。趙維岳得知后,主動將自家沒發生故障的機器和王可忠的病機反復拆裝,仔細分析比對,最終排除了故障,得到了農機部門的肯定。
2007年,趙維岳的父親和草塔其他幾個大戶合作成立了草塔農業合作社。趙維岳農機維修任務也繁重起來,合作社其他成員的農機“有病”也得他出馬。為此,他成立草塔農機維修服務中心,以農機維修為龍頭,組織農戶一起擴大農機服務范圍,提高機器使用效率,從而增效增收。
他的熱心和技術得到了業內的認可,越來越多的外鎮農民找他幫忙修農機。去年11月20日晚上8點多,山下湖農機用戶王才夫打電話給趙維岳,說自己的洋馬收割機一不小心側翻到溝里了,機器進水、損壞嚴重。根據氣象預報只有第二天是晴天,后面幾天都下雨沒法收割。考慮到農忙搶收的重要性,趙維岳連夜驅車到山下湖,一直維修到21日凌晨3點才回家。
他在業內的名聲也贏得了農機銷售龍頭企業吉峰農機諸暨分公司的關注。去年,該公司主動和他合作,讓他以技術參股的形式,加入其下屬的維修服務中心。“我市大多農機來自吉峰,不少制造商在這里安排了專門維修人員,我希望通過與它的合作,一方面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更好為農戶服務;另一方面依托這一平臺,在農機銷出去前,強化農戶“養重于修”的理念。農機和人一樣,平日保養好,就會少生病,還能‘’。農機使用壽命延長,農戶投資回報的效益就加大。” “農機大夫”的仁心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