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減肥”“增綠”駛入快車道
劉翠清面臨的艱難選擇,是我國農業粗放耕作方式遭遇困境、農業轉方式面臨新契機的生動寫照。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加快形成資源利用、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的農業發展新格局。專家指出,文件體現出的農業綠色發展新理念,為未來我國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和出路,糧食生產“”“增綠”將駛入快車道。
化肥作為農業重要生產資料,被稱為“糧食的糧食”,施用一定量的化肥,對農業豐產增收具有顯著作用。但當前我國化肥使用量已達到三分之一,化肥、農藥使用量超過平均水平的70%,農業“超肥”現象明顯。近年來,因大力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化肥用量增長率出現下降,目前降為1.5%以下。但我國農作物畝均用量仍高于發達的水平。化肥用量過多不僅造成成本的增加,也對農業的生態環境帶來一定影響。
“這些年來,中國化肥、農藥用量相當大,生產和使用量都是。但是化肥、農藥的利用率比發達卻低15%到20%左右,降低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勢在必行。”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說。
發展綠色農業,推動農業“”“增綠”有望成為未來我國農業發展新趨勢。專家指出,我國有機肥資源豐富,總養分有7000多萬噸,而實際利用率不足40%。通過利用有機養分資源,替代部分化肥用量,不僅可以減少化肥用量,促進有機養分循環,而且將推進有機無機的結合,改善土壤質量、保護生態環境。
對于推動農業的綠色發展,今年的一號文件有著明確要求。文件提出,要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積極推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
“首先要加快改變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放棄‘高投入、高產出’的掠奪經營方式。其次要發展循環農業,遏制農業面源污染,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其三要有計劃的采用休耕、輪作、種植結構調整等措施,恢復地力,修復農業生態環境。”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建議。
據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介紹,農業部已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力爭通過加快轉變施肥用式、推廣新型肥料和農藥、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等舉措,嚴格控制化肥、農藥的不合理施用。
“在未來5年我國將力爭使化肥、農藥使用量年增長速度控制在1個百分點以內,每年增速力爭下降0.2至0.3個百分點,到2020年最終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的零增長。”曾衍德說。
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水稻、玉米和小麥三大糧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為35.2%,比2013年提高2.2個百分點;農藥利用率為36.6%,比2013年提高1.6個百分點。根據測算,化肥利用率提高2.2個百分點,意味著減少尿素使用量100萬噸;農藥利用率提高1.6個百分點,意味著減少農藥使用量1.52萬噸。化肥利用率提高2.2個百分點,相當于減少氮排放47.8萬噸、節省100萬噸燃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