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激情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亚洲A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您好,歡迎來到農機1688網!  |  官方微信
     手機版

咨詢熱線

18701651688

甘肅定西:農機合作社發展背后的思考

   2016-01-25 甘肅省定西市農機局 王瑞軍 茍廣斌 劉佳麗8970
   茂豐農機合作社在運行兩年后,去年該社負責人主動請纓,為西鞏驛鎮小流村、寺坪村兩個貧困村免費提供500萬元藥材籽種,為兩個村精準扶貧貧困戶免費播種,年后統一訂單回收,為西鞏驛鎮兩年后實現整體脫貧探索出一條路子。不僅帶動貧困戶種植藥材,增加收入,也保證了藥品在種植、管理、挖掘上的標準化、機械化操作。

 

  無論是高滿義的“高精”路線,還是康學林與農戶面對面的操作方式,都是農機合作社提升中藥材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做出的實踐。他們都把創新當做靈魂、把發展作為方向、把雙贏看做目的。而實踐也證明,他們所做的,恰恰是單家單戶無法實現,也是真正從提高單產、提升品質,為定西馬鈴薯、中藥材產業實現質和量同步跨越提供了可能和實踐。

 

  兩年間實現全縣全覆蓋,微改革助力合作社發展

 

  臨洮縣推行28項微改革,首當其沖條就是發展農機合作社,作為臨洮縣的父母官和當家人,縣委書記石琳在調研中,面對農村大量小型農機具閑置、無人耕種土地現象,他意識到整合農村資源、以發展合作社解放勞動力、優化農資配置是勢在必行的改革方向。

 

  縣上為了實現農民種糧增產增收,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和實現全縣農業機械化,從種糧大戶入手尋找突破口,多渠道多方位給予大力支持引導和推廣服務,2014年3月,峽口鎮普濟寺村書記陳得軍成為全縣最早的一個積極響應者和使用農機的最早受益者,同時也成為臨洮個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并發起組建了全縣農機合作社——得軍農機合作社,為臨洮縣農機規模化發展選準了突破口,找到了切入點。

 

  在得軍農機合作社,陳得軍和記者拉起家常。他說小時候家里養著兩頭大騾子,家中的60畝地,要整整花上一個多月才能犁一遍,光是喂養騾子,就得拴一個人力。現在深松機開進地里,60畝地有兩天時間就輕輕松松耕作一遍。陳得軍說,自己有三個子女,可是三個孩子連自家有多少畝地、地在哪里都不清楚,更別提進地勞作了。現在他把在蘭州開飯館的兒子兒媳叫回了家,和他一起管理合作社,兒子現在也是合作社的機手。陳得軍開玩笑說,要不是開著這些體面的大型機械,還跟在騾子屁股后面種田,哪個年輕人還愿意下地。他感嘆,沒有機械化,種田真正行不通啦。

 

  雖是一句玩笑話,卻是現在農村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就拿臨洮峽口鎮來說,該鎮屬于臨洮縣東北部干旱山區,耕地面積67550畝,人均4.3畝,和其他山區鄉鎮一樣,全鎮大部分強壯年外出務工,留守者不到一半,一到農忙時節,不僅經常外出務工的人員出不去,即便留守人員也因為地多人少,無法按時完成耕種作業,造成“兩頭受損”。

 

  農產品比較效益低也讓很多農民放棄了土地。從事農業生產不如從事非農業生產的效益高,以種一畝玉米為例,產玉米450公斤,收入945元,種子、化肥等物耗350元左右,請人犁地、播種、收獲等費用400元左右,畝平均收入190元左右,即一個勞動力種一畝玉米的凈收入190元左右。瘠薄地,邊遠零星地更是入不敷出。農民說得好:“在家種田,不如外出掙錢”,“要想奔小康,必須背井離鄉”。從種地獲取收益對于一些農民來說,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如何改變這一現象?合作社成立后,陳得軍吸收了8個大戶,農機具也發展到34臺套,一次性配齊了深松、旋耕、覆膜、挖掘等機具,開始為周邊上營、站灘、辛店、新添、衙下集、榆中新營等6個鄉鎮開展作業。農民還可以和合作社預約簽單,需要種植什么作物、需要產前、產中或是全程托管服務,簽單后就可放心外出務工,其他事宜交給合作社即可。站在田間地頭觀看機械作業的農民對這些大型機械打心眼里歡迎和喜愛,很多人感慨,種了一輩子地,機械化種地還是好,這么先進的設備還是頭一次見,要不是有合作社,這些“大家伙”哪一家能買得起用得起?

 

  去年,普濟寺社農戶趙懷峰還給合作社送來一封感謝信。趙懷峰一家7口,供著三個讀書的孩子,家中兩位老人都已經年近八旬,家中就他一個勞力。去年大旱,家里的54畝地眼看無力耕種,趙懷峰只好和妻子撇下地外出務工。誰知等兩口子過年回家,才知道54畝地合作社都給他免費耕種了,還給他無償分了許些馬鈴薯和其他農作物,讓他全家人都感激不已。

 

  陳得軍不但為農戶提供價格合理優質的農機服務,還先后將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吸收到公司擔任農機手,平均每戶能增加收入2萬余元。在服務精準扶貧戶時,合作社對每戶每畝費用都實行減免10元的優惠政策,對一些沒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陳得軍本人親自為他們作擔保貸款,合作社吸收貸款入股,每年直接分紅3500元,為這些沒有勞動力的農戶帶來了直接收益。

 

  合作社不但為農民提供優質便利的田間作業服務,還定期不定期開展農機農技方面的培訓,周邊鄉鎮先后有2000多農民參加了培訓。今年6月中旬,縣上還在合作社和峽口鎮廟灣村馬鈴薯千畝示范點現場進行農機具培訓使用;8月份又組織50名合作社成員,重點圍繞農機經營、實用技術、駕駛操作、農機維修、生產等內容開展培訓,上午學理論,下午直接上機操作,面對面、手把手的直觀培訓大大提升培訓效果,也為縣上開展農機農技培訓提供了場所和平臺。

 

  在采訪今年成立的幾家農機合作社時,他們都說縣上的扶持力度很大,在購置補貼中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機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將合作社的補貼標準由原來的20萬元提高到50萬元。基于各項給力的政策扶持和廣闊的發展空間,臨洮縣農機合作社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迅速發展起來,短短兩年間就發展到36家,除一個鄉鎮目前尚不具備成立合作社的條件外,基本實現了全縣全覆蓋,覆蓋率達到了18個鄉鎮的94.4%。而且在不斷完善規范化發展中,還淘汰了一部分“空殼合作社”,更好地發揮了現有合作社的服務效能。據了解,全縣農機合作社服務農戶達18408戶,作業面積6.78萬畝,作業收入達360.88萬元,為全縣農業機械化打下了堅實基礎,也實現了農機合作社發展和農民增產增收的雙贏。

 

  在采訪中,還有很多充滿“鄉土”味的故事:有的人年只是雇傭機手,負責駕駛,因為看到甜頭,第二年便買新機入股,成為合作社的合伙人,雪球越滾越大,實現抱團發展;有的機手開著深松機進田作業,常常被農民圍個水泄不通,家家烹雞待客,只為能搶到能干的師傅,誠心留下“鐵疙瘩寶貝”為自家地里耕作一番;一個個故事背后,都是定西市發展“一鄉一社”最廣大的群眾基礎,農機合作社正是走出了一條雙贏之路,才深得農民群眾之心,因為它做到了春耕、三夏、三秋重要農時季節政府“統”不了、村委“包”不了、農民“干”不了的搶墑、搶種、搶收等農業生產難題,又解決了農業季節性勞動力短缺和土地撂荒等問題,既完善了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又促進了農機化水平的整體提升。

 

  曾幾何時,定西農民的口頭禪是“養羊為搟氈、養雞為換鹽,養牛為耕田”,而“以機代牛”的時代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水平,而今卻是“家家有農機、戶戶小而單、平時在家閑,忙時用幾天”。農民嘴里幾句順口溜,成為時代變遷和發展的生動寫照,從以機代牛,到單一小型農機具自給自足,進而到現在又無法完成耕作需要,因其耗人力、效率低、成本高、收益差等因素,嚴重制約了農業發展。而農民單家單戶又無法實現大型設備的投入,或者說也有可能帶來另一種層面上的資源浪費。可以說,通過農機專業合作社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地聯系起來了。

 

  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談到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時提到,推進農業現代化,改革是關鍵。要在穩定家庭經營的基礎上,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農機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村專業性服務組織,經過近兩年的發展,已逐步遍及我市,目前發展成立100個,入社成員640人,服務農戶數3.4萬戶,合作社承包(流轉)土地2.45萬畝,作業服務面積30.05萬畝,積極創建符合市情的合作社模式,目前,發展出“大戶聯合型”“能人帶動型”“企業領辦型”“村級組織創辦型”等模式,并結合村社實際,開展“訂單、托管、租賃、流轉”等多種形式的農機化作業服務,涵蓋了農機作業的全過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全市初步構建了以合作社為龍頭、農機作業服務隊為紐帶、農機大戶和購機補貼戶為主體的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進一步推動了大中型、復式、高性能機械和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大提高了農業化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實現了人才、資金、技術集聚的有效組合;農機合作社的發展,使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實現了量的發展向量和質的同步提升,由原先發展動力機械相配套機械、由生產關鍵環節的機械化向全程機械化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提高了農機作業的標準化和規模化,提升了全市農機化整體水平,有利于廣大農作物種植規模,降低種植成本,為產業的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可能,使廣大農民從依靠勞動致富逐步走向依靠農機致富奔小康作出了積極探索和貢獻;同時,農機合作社已然成為農機新機具、新技術推廣的重要載體。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大都眼光超前,思路開闊,接受新事物較快,善于研究新政策,并積極利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購置新型機械,起到了宣傳帶動、推廣應用的作用,逐漸成為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推廣的重要載體。合作社的發展壯大,也有效解決了基層農機干部缺乏、技術推廣不到位的問題,成為了對農民和農機手培訓管理的有效平臺,也成為對農機公益性服務功能的有益補充,真正發揮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作用。

 

  采訪中,記者感覺到,農機合作社在全市近兩年來呈現蓬勃發展之勢,但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組織不規范,內部發展動力不足,造血功能低下等問題,必須加以重視,在發展的過程中予以解決和完善,使之能夠快速健康的發展。部分合作社規模小,多以機械入股為主,機械設備單一、于耕種機具,農產品加工、養殖業、設施農業機械偏少,缺乏更為廣泛的合作,經營者思想滯后,管理機構也不健全,運作不夠規范。政府層面在今后如何引導扶持、在政策上予以怎樣的傾斜,如何更進一步擴大合作社健康有序發展規模,都值得做深一步地思考。

 

  采訪手記:

 

  接到此次采訪任務,心中多少有幾分茫然,主要源于對采訪內容的空白。農機合作社,這個事物之名和其本身發展的熱度,是近兩年內才驟然升溫,其得以發展的大背景、發展的現狀特別是在定西發展到什么程度,都一無所知,我不知道該從哪里找出切入點。

 

  市農機局副局長韓鵬飛在采訪的路上對我泛泛地談了些農機合作社發展的原因、發揮的作用以及此次采訪的初衷,讓我從宏觀上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也在心中勾勒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隨著深入到三個縣區的十多個農業合作社,我也一步步走進了采訪的重點。

 

  從傾聽到信服、從信服到思考、從思考到疑問,我的思路也開始發散開來。小小的農機合作社,背后卻涵蓋映射出許多當下亟待解決也發人深省的社會問題:土地撂荒、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農二代”不愿從農、農業的比較效益低、農業的發展方向……

 

  而恰恰,這些問題又落在了一個點上,那就是農機合作社已然成為了一個順時而生的產物,它成為有效承載和發揮效能的平臺和有益補充,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生力軍,特別是在定西,農機合作社的發展與實現全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在實踐中形成了有效而又完美的對接。

 

  定西被全省列為開展扶持發展“一鄉一社”試點,既緣于全市農機合作社的迅速發展,更緣于政府層面高度的重視和強有力的助推和扶持以及探索出的一條符合市情的模式和路徑。

 

  采訪中,除了看到合作社發展的欣欣向榮之喜人態勢、為老百姓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效益和其發展的巨大空間以及勢在必行的發展態勢,更多的是對其規范化管理、有序健康的發展以及更大程度的發揮服務三農、解決三農問題方面的思考。

 

  看似蓬勃發展的合作社其實才邁開了發展的步,作為合作社負責人,如何用長遠、科學、發展的思路經營和拓展;作為政府層面,如何更好地助推、扶持、監管;作為合作社本身,如何規范、有序、規模化發展,這條路任重而道遠。

 
標簽: 農機合作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