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藝融合 綠豆殺青可機收
2015-09-07
農民日報5840
核心提示:
“南陽曾經是重要的綠豆產區,種植面積一度達到全省的1/2。人力成本上升、難以進行機械化生產造成種植效益較低,目前種植面積已經降到4666.67公頃。”河南省南陽市農科院副研究員、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南陽綜合試驗站負責人朱旭說。綠豆作為我國華北地區重要的秋糧作物,要保證種植面積,綠豆機械化生產亟待解決。
“南陽曾經是重要的綠豆產區,種植面積一度達到全省的1/2。人力成本上升、難以進行機械化生產造成種植效益較低,目前種植面積已經降到4666.67公頃。”河南省南陽市農科院副研究員、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南陽綜合試驗站負責人朱旭說。綠豆作為我國華北地區重要的秋糧作物,要保證種植面積,綠豆機械化生產亟待解決。
2008年底,南陽市農科院開始承擔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相關試驗,探索綠豆的機械化生產,對傳統綠豆種植模式下不利于機收的環節加以改進。
南陽市傳統綠豆品種的“中綠1號”、“中綠2號”批莢果產量占總產量的比例較小,豫綠系列株高較矮,地方品種多為蔓生或半蔓生,都不利于機械化收獲且損失較大。南陽市農科院從各地引進綠豆優良品種56個,篩選出“中綠5號”、“蘇綠2號”等結莢集中、抗旱耐瘠、適宜機械化操作、適合南陽氣候特點的綠豆品種。
傳統綠豆種植密度為8000~10000株/畝,雖然通風透光好,但會造成結莢高度較低,不便于機收。綠豆種植新技術的種植密度為12000~14000株/畝,雖然減少了綠豆下部結莢的數量,但密度的增加彌補了這部分損失,同時提高了綠豆的結莢高度,減少了機收損失。傳統綠豆種植不進行化控,綠豆種植新技術強調化控,控制株高以防倒伏。并且在綠豆成熟后收獲前用百草枯進行殺青,克服了綠豆植株成熟時水分過大而難以機收的問題。
由于綠豆不像玉米、小麥、水稻那樣大面積種植,農機廠商不太感興趣,朱旭團隊著手自己研制綠豆播種機和收獲機。在保持玉米精播機排種器原型不變的情況下將取種勺變小,單次只能取1~2粒種子。由于玉米株距在20cm以上,而綠豆株距在10cm左右,必須增加排種器的轉速。通過減少排種器齒輪齒數,增加牽引輪的齒數,提高排種器轉速,從而實現玉米精播機在綠豆上的使用。
小麥收割機不能在綠豆上使用的主要原因是收割機滾筒的轉速高,在1000轉/分鐘左右,收獲綠豆時大部分籽粒會破碎。經研究,收獲綠豆時轉速應控制在300轉/分鐘左右,并將收割機滾筒主動輪和被動輪的尺寸進行改造,實現了用小麥收割機收割綠豆。收割機每天能收獲將近50畝地綠豆,而且收割脫粒一體化。
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相關負責人肯定了這套綠豆生產技術,認為良種良法配套、機械應用到位。
標簽:
綠豆機收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