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在農田14年 江蘇小伙樂做科技“新農民”
顧大國樂做科技新農民。
在大撥進入上海務工的青年里,顧大國是獨特的。2001年,他到上海,未在喧囂亮麗的城區久待,便步入了滿是泥濘地的奉賢遠郊。他不向往器械林立的工廠,不追求外表光鮮的工作,一心一意扎根在農田里14年。今年33歲的顧大國,在星輝農場236畝的廣闊天地里,用青春和科技建設著新時代的健康蔬菜園。
19歲·奉賢農場每天邊聽都市節目邊數蟲子
”我是最后一屆畢業包分配的學生。”19歲從江蘇省鹽城農業學校畢業后,大國卻放棄已妥帖安排好的工作“想出來闖闖”。聽聞上海有專業對口的崗位,大國背上行囊離開蘇北老家,至上海奉賢的燎原農場農業公司(星輝蔬菜有限公司前身)應聘。踏實肯干的他一下被“相中”,錄取到農場工作。
每天早上6點到晚上6點,大國和同伴一天都跟著勞作的農工,做“記賬”和數蟲子的工作。每天早上,他要到地里選東南西北中五個點,劃出一個平方米,之后耐下性子來細細數蟲子。“蟲子數量過了基數,我們才會打藥。數完得5個鐘頭。”
“2001年,這里啥都沒有。”大國記得,他們住在用泥巴和磚塊糊的房子里,晚8點以后農場就看不到人了。想讀份報紙,他不得不花4塊錢路費,乘來回兩個小時的公交至南橋購買。住宿條件差,信息閉塞,當時年輕的大國也承認“農田里的活比較枯燥無味”。每天數完蟲子,做完農活,回到農場卻沒有電視供員工放松娛樂,只有收音機和書陪他“過日子”。“每天我就一邊聽周瑾的都市晨曲節目,一邊數蟲子。”令他印象最深的,還有《平凡的》一書。“從主人公身上看到我的影子。他能在煤礦里堅持,那我也能在農田堅持!”
農場工資并不高,干的活卻不少。時間久了,同屆進農場工作的“小伙伴”一個個離職,只剩大國一人還堅持在農場工作。“在這能學到點東西,那我就干下去。隊長種蔥,那我要學下來。”大國還說,平時田里記賬時,可以得空坐在地頭讀讀書。“如果像他們一樣到工廠上班,就沒法看書了。”提到同事離職原因時,還向青年報記者開玩笑說:“年輕人會擔心找不到對象嘛。我們靠海邊,天天吹海風,一年下來臉就變樣了。”然而靠著學技術的決心與想法,大國不怕黑不怕苦,在農場扎根鉆研,逐漸成為了園藝場的“一把手”。
22歲·黑龍江農場外援5年,教東北人種植西蘭花
2004年,公司響應上海市政府提出“服務東北”的號召,決定派員工至黑龍江二龍山農場支援建設。然而離家遠、條件差,公司沒人愿意去。顧大國聽后,抱著“哪里需要去哪里”的心態,只身至兩千公里外的黑龍江農場工作。
“東北地肥沃,所以很多種菜的農戶都是粗放型。”顧大國與農戶聊天后決定:要把上海的農業技術和精耕細作的觀念帶給他們。“種下去一定要種好,收也要收到。”
顧大國在黑龍江進行的個項目,便放在了種植加工西蘭花上。這在當地可是件新鮮事。怎么種?怎樣種好?成為了整個團隊待解決的問題。一切從零開始的大國研究書籍,實地統計。每天6點不到起床,12點左右睡去,沒有,從不休息。農場里的人漸漸認準了這位上海來的帶頭人,事無巨細都找他聽聽意見。
白天,他負責組織生產,保證產品質量,落實與農場各個部門的協調溝通。晚上,他負責巡視,思考安排第二天的工作。這樣“白加黑”的生活,他埋頭一干就是五年。“每年天冷休耕時我才會回來休假。”2006年,顧大國在老家休假時結了婚,不久后為工作,又回到了東北的農場。
東北的這片西蘭花地在他悉心照料下,從最初的300畝,增加到了1600畝。他在東北的五年里,加工出口的西蘭花一直都是獲得的合格。“這是我的責任!”顧大國在職一天,就要保證一天入口的食物健康無公害。在種植西蘭花的同時,他還和上海農科院的專家們一道,在當地試種成功三個品種的櫻桃番茄,為當地拓寬了種植渠道。
26歲·調回上海不斷進修,研發新蔬菜品種
2008年,他告別了東北的黑土地,調任回上海工作。回到熟悉土地上的他仿佛吸足了養分,未休息便立即投入到無土栽培蔬菜的工程當中。
“一開始覺得難,不懂。”大國坦言,次接觸英國NFC液態淺水栽培,只得不停請教。農科院專家的電話都熟悉得可以背出來。營養液多少,打多少次,怎么配方,遇到問題便請教專家。一年后,公司成功實現了無土栽培運作。
學習和思考是大國自始至終所堅持的。發現上海效區河道有水污染,因而與東北種植差距明顯。“那我儲存雨水!搞雨水灌溉!”仔細研究后,他在農場挖了兩個10畝魚塘積蓄雨水。需要灌溉時,地里便可自動噴出雨水。多余的水則通過管道再循環入魚塘。
實踐中,他發現要跟上先進農業的腳步,就得用知識武裝起自己。2009-2011年,顧大國至南京農業大學讀專科,又在2013年申讀南農大本科學位。專程跑到南京讀書的大國不放棄和專家教授交流的機會。“教授也會詫異,為什么你會有這么多問題?”
與此同時,他還與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上海農科院園藝所、上海交通大學農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們通力合作,實施了鮮食型大豆、水果甜玉米、櫻桃番茄、大紅番茄等新蔬菜品種試驗和生產任務。“我們提供地,幫忙統計數據,學校則用專業的知識指導我們生產。”暑假里,上海農林學校的青年老師會專程向他學習技術。“有在農場切身的例子,講課就會生動。”
[未來]
讓更多人吃到綠色的蔬菜
近幾年來,農場在向著機械化和工廠化的方向轉變。“過去搞農場很容易,人海戰術,現在缺乏勞動力。但對蔬菜市場需求依然大。有人用化肥、農藥提率,但人們卻越吃越不健康。他坦言,今后的蔬菜園林里可能會出現“一個人開新型拖拉機,在菜園里轉一圈,像過流水線一樣,就把綠葉菜都采摘整理好。工廠化就是靠機器播種,機器協助生產”。大國介紹,這兩年企業在研制丫苗菜。胡蘿卜芽等十幾個品種,健康且無化肥污染。“我們只做綠色健康的,不用洗就可以吃的蔬菜。”顧大國剛加入農場工作時,便意識到他的手中掌握著無數人的食品。“農藥要少打,化肥使用要合理。”顧大國相信,綠色健康的蔬菜會有一天在范圍內被廣泛地接受,也希望能與更多年輕人一道,扎根在新農業下,做快樂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