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應允許農民徹底轉讓承包經營權
而對于已經進城站住腳的農民,“為什么要讓老遠的一塊地粘著他?對國民經濟沒有任何好處。”周其仁說。
7月2日下午,在政協以農地確權為主題舉辦的第三十四次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周其仁表達了上述觀點。
眼下關于農地針鋒相對的討論中,一些基本理念有待理清。工業化城市化背景下,農民的出路到底是什么?農地,究竟能不能以及應不應該成為農民生活保障?對此,周其仁認為,如果不能進一步促進農地轉讓,很難解決農民問題——目前,中國農業產值只占GDP的10%,但農村常住人口比例達48%。“必須要讓農村勞動力、居民比重跟農業份額比較接近。”他稱。
他也據此來回答目前不少人士對“為什么要花那么大力氣搞土地確權”的疑問。他強調,應該明確一個理念:確權服務于流轉。只有將農民財產權利扎扎實實落實了,將農地產權劃得很清楚,才能促進土地流轉和農村勞動力轉移,這樣也能進一步支持工業化城市化——目前中國已經面臨人口紅利喪失、勞動力成本抬升問題。
周其仁還表示,對于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承包關系“長久不變”,應該“盡可能去拉長”,并且中央政策和現行《土地承包法》中明確的“承包期內不調地”方針,也應該長久不變。“這個真的要硬著頭皮堅持住。越調越害農民。”他稱,若是用一小塊土地粘著農民,農民就不知道土地以外更多的可能性。最早試驗“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貴州湄潭,從86年起一以貫之堅持堅持下來。
“剩下的問題怎么解決?就從農業以外去想辦法,從荒山荒地工業城市去想辦法。”周其仁稱。
在周其仁看來,“土地是保障”的說法其實存在偏差,土地結合勞動力才是保障。然而,將勞動力束縛在這一小塊土地上,提供的保障是非常低的。當務之急是促進土地充分有效利用,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要通過低保解決,而不是將土地無限細分下去。目前,如聯想佳沃等新型經營主體都進入農村,“要投資首先要問,這個地可以用多久?”周其仁表示,這條線處理得越清楚越干凈利落越好。
故而在周其仁看來,目前將農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做法,亦值得商榷。“應該允許農民承包經營權徹底轉走,轉了就轉了,轉了就走了。”他認為,留下一個尾巴,并沒有什么好處。并且,現在進城站住腳的農民越來越多。
而既然確權是為流轉服務,是要在市場上實打實地交易,周其仁主張,不要把確權搞成一個必須三五年完成的運動,而應該是政府的經常性服務,“政府可以天天開門”。只要有買賣,上家下家就會提出確權需求,確權成本則可以從轉讓帶來的價值提升中支出。“如果沒有轉讓需求,大動干戈搞確權,人家不理。能不能把確權時間放長,把質量坐實,發了證就是‘鐵證’?”周其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