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產業”促農業融合增值
5月25日,在第27屆北京大興西瓜節的“西瓜創意美食大賽”上,一名參觀者用手機拍攝西瓜雕刻作品。新華社記者高健鈞攝
5月27日,農民在廣西鹿寨縣鹿寨鎮角塘村查比屯葡萄示范區為即將成熟的葡萄套袋。示范區以種植雙季葡萄為主,打造集試驗、示范、展示、培訓、農科體驗和休閑觀光“六位一體”的現代精品農業示范區。新華社記者李斌攝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承受著成本“地板”不斷抬升、價格“天花板”不斷下壓的雙重擠壓,農民僅靠種糧利潤有限。要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民享受到全產業鏈的增值,我國農業的競爭力才能不斷提高——
到一些旅行,你會發現當地真正宜居的地方不是高樓林立的大城市,而是在鄉村。不過,這些鄉村的農業已不是傳統農業,而是融合了一、二、三產業的“六次產業”,是集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于一身的新型經濟結構。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幾個月來,“六次產業”在各地日漸升溫。如何認識“六次產業”?又該怎樣發展“六次產業”?
“六次產業”收益良多
采枇杷果、賞百合花、摘鮮楊梅、品農家飯……入夏以來,每天前往江西省永豐縣藤田鎮中西山村的市民絡繹不絕,體驗著難得的田園樂趣。中西山村是當地有名的百合、水果種植專業村,修通了水泥路、建起了農家飯莊后,成了許多城里人節假日休閑的好去處。
“普通水果收獲后,如果農民直接在地頭賣掉,每斤不過幾元錢;如果加工成果汁出售,利潤就會翻番;再如果是有品牌、有機種植或者質量可追溯的水果,身價會大大提高。在瓜果飄香的季節,城里人來果園賞景、采摘、吃農家菜,農民收入就更不一樣了。”永豐縣農業局副局長袁閣夏說,農業產業“接二連三”,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去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萬元。
永豐縣農業“接二連三”就是發展“六次產業”的例子。所謂“六次產業”是個形象的說法,最早由日本學者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當時的日本面臨著農業后繼乏人、農村衰落的問題。為了激發農業發展活力,開始推動農業生產向二、三產業延伸,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因“1+2+3”等于6,“1×2×3”也等于6,故名“六次產業”。如今,“六次產業”的理論已經風靡全球。
農業部經管司司長張紅宇說,“六次產業”與我國一直提倡的讓農業“接二連三”內涵一致,通過完善農業加工、銷售、服務等環節,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增值效益。農民不僅要從事種植或養殖(一產),還要從事農產品加工(二產)和農產品流通及休閑農業(三產)。無疑,這給轉型期的中國農業帶來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眼下,各地開始出現了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勢頭。例如,在城鎮郊區發展觀光農業、都市農業;在發達地區發展信息農業、設施農業;在主要農區,發展高端增值農業,建立農產品加工基地。一些地方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迅猛發展,已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這些地方的農業到底是產業還是第三產業已經難以區分。
融合發展勢在必行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農業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產物。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農業部休閑農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朱信凱說,新常態下對農業要有新認識,也要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尋找新出路。農業本身就具有多功能性,不僅有生產功能,也有生態、生活、文化等功能。每一種功能都會衍生出無限可能。
“盡管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越來越少,但社會需要的農產品種類越來越多,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可以說農業盡管是最古老的傳統產業,但是永遠也不會消失,只是發展路徑改變了。”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今天的農業與過去的農業已經完全不同了,把農業由產業升級為六次產業,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農業,更好地發揮其在我國經濟社會中的作用。
眼下,發展“六次產業”成為不少農民的自覺行動。當前,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著成本地板不斷抬升、價格天花板不斷下壓的雙重擠壓,農民靠單一的種植業或畜牧業勢必利潤有限。“必須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通過拉長產業鏈條細分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增收機會,創造出更多新型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說。
不過,當前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還處于初級階段,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在不少地方,農村二、三產業和農民之間基本是兩張皮的關系,沒有長期的合同、缺乏穩定的關系和共同利益,沒有真正建立協作的供應鏈。
讓農民分享增值收益
如何才能把農業升級為六次產業呢?是靠政府,還是靠市場主體?是靠農民,還是靠龍頭企業?李國祥認為,從我國的國情農情來看,把農業升級為“六次產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既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導,又要相關生產經營主體的努力,也需要全社會的關心。
“六次產業”聽上去很美,但不能一刀切,關鍵要因地制宜,要有地域特色,把當地的自然稟賦充分挖掘發揮出來,才能做大。“春江水暖鴨先知”,什么樣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能夠融合發展、怎樣才能更好地融合發展,關鍵要看農業經營主體的行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涉及面廣,復雜性強,跨界融合的主導特征顯著。以普通農戶為代表的傳統經營主體如果不能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型,往往難以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
除了要在觀念上突破傳統農業的束縛,還要實現經營模式、體制、方式等方面的突破。“把農業升級為六次產業,關鍵力量是要有管理能力以及全產業鏈控制力的龍頭企業,并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關系。”李國祥說,多數情況下,這類龍頭企業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而主要為農戶家庭生產提供產前產后服務,并以合作社為中介,采取合同或者訂單方式,將一、二、三產業有機地融合起來。
在“六次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尊重農民意愿,才能避免一些行業面臨的困局。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表示,關鍵是要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發展理念和組織方式引入農業,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并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從產業鏈中獲得更多利益。
多位專家建議,政府可以通過財政支農、稅收減免、金融支農、價格支持等手段引導和激勵農業及相關產業各類主體,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經濟日報記者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