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職業農民培養難題
2015-05-11
新華網6570
核心提示: 農民與新型職業農民的差別在于,前者刀耕火種,是農夫;后者擁有農業技術專長、懂管理、會經營,是復合型人才。要培養這樣的人
農民與新型職業農民的差別在于,前者刀耕火種,是農夫;后者擁有農業技術專長、懂管理、會經營,是復合型人才。要培養這樣的人才,就不能走過去農技推廣培訓的老路
文/吳景雙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培育職業農民”。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同年8月,農業部辦公廳印發《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方案》,在各地自愿申請的基礎上,最終確定了100個試點縣(市、區)。但是,迄今為止,只有湖南、安徽、陜西等部分省市出臺《關于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意見》。
目前,職業農民培養普遍采取的措施:一是采取“職業院校+若干基地”的培訓模式,進行“理論+實踐操作”的培訓;二是強化農業職業技能鑒定;三是建立職業農民人才成長機制。對大中專院校畢業的學生,取得職業農民證書并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三年以上,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選聘為大學生村官;四是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專項資金。這些措施具體實施中,由于缺乏針對性和吸引力,花錢費力難討好。
當前,培育職業農民的矛盾是,客觀上,18億畝耕地上容不下5億左右的勞動力;主觀上,農村發展又需要留下文化程度較高的職業農民。而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村人才更容易被城市吸引走。職業農民培養挑戰巨大。
涉農專業學生不愿從農
一是學校相關專業萎縮嚴重。某省之前的農技校悉數并入職業技術學院。并入后,只有一所職業技術學院保留農業技術系,開設食品工藝與檢測、園林工程技術、畜牧獸醫、生物技術與應用、飼料與動物營養專業。實際上,是掛著農業技術系的牌子,走畜禽養殖、食品加工、園林工程的捷徑。其他保留涉農專業的職業技術院校,也只保留了農產品質量檢測這一個專業。
縣市職業技術中學,都沒有開設涉農專業??h市組織的農民工短期培訓,也不涉及農業技術。這個省內有名的“211”農業大學,涉農專業只占三分之一。涉及品種改良、土壤肥學、新技術推廣應用的,又不足涉農專業的三分之一。其他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的專業設置情況,與某省近似。
二是體制變革切斷回歸之路。2005年,鄉鎮農技服務中心由事業單位變身群團組織,鄉鎮農技人員的身份從事業編制變成社會人。這一變革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切斷了涉農專業畢業生回歸農業之路。2007年后,隨著“三支一扶”、“西部計劃志愿者”、“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實施,吸引了部分大學畢業生,尤其是農業院校畢業生。但是,不能不承認,這些大學生大部分既不愿意當“農夫”,也不愿意留農村。在傳統農民眼里,他們干不了拋糧下種、日曬雨淋、又臟又臭的活;在農技專家眼里,他們的專業、他們的水平,夠不了農業技術研究、推廣的“格”;在不少村干部眼里,他們是暫時無去處的“多余人”。
三是就業誤解仍然沒有。許多就讀農科專業的學生不是自愿的,而是因為高考分數或者是家庭經濟條件限制,不得已進入農科院校。因此,本質上存在輕農思想。比如,某省農業大學涉農專業5年來畢業的學生,返回農村從事種植、養殖的,不足3%。職業技術學院和中職學?;緸榱恪TS多大學畢業生寧可找不到工作,也不愿回鄉務農。
懂農業的干部越來越少
一是基層農業管理人員流失。包產到戶特別是取消農業稅以來,農民在遍嘗強行種植、養殖的苦頭之后,開始“二個不要各級黨委政府管”:種啥、養啥不要各級黨委政府管,采不采用新品種、新技術不要各級黨委政府管。大部分鄉鎮農技服務中心因此名存實亡,許多鄉鎮農技站專業技術人員轉崗、跳槽。調查的200個鄉鎮農技服務中心,已無專業技術人員。
二是部門縮編。在某省,以工業為主的縣市農業部門科、所、站已經取消,盡管仍有三四十人,但90%左右的已經抽調到發改、招商等部門和工業園區。農業縣盡管編制門類比較齊全,但90%左右不再從事與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有關的工作。1998年以前某省農業大學、農技校包分配的畢業生,目前仍在縣市農業部門的,不足1%。以某縣為例,過去該縣農業局、農機局、水利局、林業局和畜牧局共下設36個涉農部門,在編1592人。如今,只余農業局、水務局、林業局3個部門,在編一百余人。
三是職能轉變??h市農業部門,雖然仍有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職責,但是,主要忙的是貫徹執行有關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作用非常尷尬,一是高度上不去。提的意見建議引不起各方關注,無法進入決策流程,空耗行政資源;二是身子撲不下去。農民已經很少直接接觸到他們,他們已經成了農民眼里多余的機構、多余的人。
農村人才流失非常嚴重
一是鄉村干部流失。鄉村干部是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和創造力的要素,一個基層干部可以帶動一個村甚至一個鄉的發展。但是,由于發展空間、收益等原因,鄉鎮、村社干部流失嚴重,許多干部剛成長起來,就調走了。由于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外出,村民自治根本無法進行,村級行政組織作用不能有效發揮,又引起農民思想渙散,對農村發展失去信心。體制的不合理,使人才流失,而人才流失,又加劇了體制僵化。
二是外出務工流失。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向往城市,出現了大規模的外出務工潮。很多青壯年農民集體外出,多則三五年,少則一年,有的農戶甚至放棄土地全家外出打工。青少年輟學人數也大大增加,而高校擴招又引導農家子弟大規模涌向東部、中部和西部發達城市高校。這個階段,農村人才流失高達80%以上。特別是青壯年流失,成為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發展的致命內傷。
三是農村人才流失。在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長期不敵一個月打工收入的情況下,農村人才被城市、優勢產業、強勢部門大面積掠奪,農村成為城市的人才輸出地,而農村發展所需的人才卻不能得到補充。發達城市挖落后城市人才,縣城挖鄉鎮人才,鄉鎮挖村級人才。以某省某縣某鄉為例,改革開放以來考入大學、中專的1000多名學生,無一返鄉。高中畢業返鄉者,97%左右外出打工、經商。留在農村的,要么成為鄉鎮干部,要么以非農為生。而且,越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的鄉村,人才流失越嚴重。
破解之道
從現代農業、尤其是“工廠化”農業的需求看,是廣泛應用技術經濟性能優良的農業機器體系,是建設完整的高質量的農業基礎設施,是在植物學、動物學、遺傳學、化學、物理學等學科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建立的應用科學技術,是農業生產高度社會化、專門化。
滿足如此需求的農民,不是縣市職教中心能夠培養出來的,必須通過大學、研究機構來培養。所以,必須調整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思路,才能多、快、好、省地培養出需要的、有用的、安心的、盡職的新型職業農民。
思路一,人財物向“三農”人才培養傾斜。
縱向層面,建立以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區域中心、農業科技試驗站為基礎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仰仗目前的重點農業大學和71個農業科技園區,即可。無需再擴大規模。
橫向層面,重視農業科研機構與農業企業、專業協會、農戶及相關涉農機構的有機銜接和相互促進,讓科研人員與農民形成良好互動。“專家+協會+農戶”的模式,可推行。
法治層面,應出臺一系列關于農業科研的法律法規,嚴格規定農業科研的運行機制與經費投入等,使農業科研事業發展有法可依。目前,農業科研經費嚴重不足與部分被套取并存,使得農業技術創新嚴重不足。
思路二,培養職業農民重在質而非量。
把7億以上的農村人口都培養成為職業農民,既沒有這個需要,也沒有這個必要。再退一步,把2億農民培養成新型職業農民,沒有這個需要,更沒有這個必要。特別是現代農業,既是立體農業,又是工廠農業,重點放在單位面積產量上。因此,培養職業農民,也要以此為重心,從“量”的保證上升到“質”的要求。
思路三,辦好農村學校。
居住分散,始終是農村的一大特點。集中居住,在丘區、山區很難形成規模。一方面,包產到戶初期,許多新型農業技術、品種是通過鄉村學校的外來教師帶進去的。近年來返鄉種地的農民工,多數也得益于當年的鄉村教育。這就要求辦好鄉村學校,讓鄉村布滿瑯瑯書聲。
現在,重點學校、優質師資主要集中在城市。新型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未來4億以上的人長期居住在鄉鎮以下這是國情決定的。教育質量的鞏固和提高,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又靠繼續教育。沒有學校的影響和帶動,農村教育就不可能保持一定的熱度。因此,辦好農村學校,才能抓住農業現代化的大頭。□
吳景雙,四川樂山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
文/吳景雙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培育職業農民”。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同年8月,農業部辦公廳印發《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方案》,在各地自愿申請的基礎上,最終確定了100個試點縣(市、區)。但是,迄今為止,只有湖南、安徽、陜西等部分省市出臺《關于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意見》。
目前,職業農民培養普遍采取的措施:一是采取“職業院校+若干基地”的培訓模式,進行“理論+實踐操作”的培訓;二是強化農業職業技能鑒定;三是建立職業農民人才成長機制。對大中專院校畢業的學生,取得職業農民證書并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三年以上,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選聘為大學生村官;四是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專項資金。這些措施具體實施中,由于缺乏針對性和吸引力,花錢費力難討好。
當前,培育職業農民的矛盾是,客觀上,18億畝耕地上容不下5億左右的勞動力;主觀上,農村發展又需要留下文化程度較高的職業農民。而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村人才更容易被城市吸引走。職業農民培養挑戰巨大。
涉農專業學生不愿從農
一是學校相關專業萎縮嚴重。某省之前的農技校悉數并入職業技術學院。并入后,只有一所職業技術學院保留農業技術系,開設食品工藝與檢測、園林工程技術、畜牧獸醫、生物技術與應用、飼料與動物營養專業。實際上,是掛著農業技術系的牌子,走畜禽養殖、食品加工、園林工程的捷徑。其他保留涉農專業的職業技術院校,也只保留了農產品質量檢測這一個專業。
縣市職業技術中學,都沒有開設涉農專業??h市組織的農民工短期培訓,也不涉及農業技術。這個省內有名的“211”農業大學,涉農專業只占三分之一。涉及品種改良、土壤肥學、新技術推廣應用的,又不足涉農專業的三分之一。其他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的專業設置情況,與某省近似。
二是體制變革切斷回歸之路。2005年,鄉鎮農技服務中心由事業單位變身群團組織,鄉鎮農技人員的身份從事業編制變成社會人。這一變革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切斷了涉農專業畢業生回歸農業之路。2007年后,隨著“三支一扶”、“西部計劃志愿者”、“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實施,吸引了部分大學畢業生,尤其是農業院校畢業生。但是,不能不承認,這些大學生大部分既不愿意當“農夫”,也不愿意留農村。在傳統農民眼里,他們干不了拋糧下種、日曬雨淋、又臟又臭的活;在農技專家眼里,他們的專業、他們的水平,夠不了農業技術研究、推廣的“格”;在不少村干部眼里,他們是暫時無去處的“多余人”。
三是就業誤解仍然沒有。許多就讀農科專業的學生不是自愿的,而是因為高考分數或者是家庭經濟條件限制,不得已進入農科院校。因此,本質上存在輕農思想。比如,某省農業大學涉農專業5年來畢業的學生,返回農村從事種植、養殖的,不足3%。職業技術學院和中職學?;緸榱恪TS多大學畢業生寧可找不到工作,也不愿回鄉務農。
懂農業的干部越來越少
一是基層農業管理人員流失。包產到戶特別是取消農業稅以來,農民在遍嘗強行種植、養殖的苦頭之后,開始“二個不要各級黨委政府管”:種啥、養啥不要各級黨委政府管,采不采用新品種、新技術不要各級黨委政府管。大部分鄉鎮農技服務中心因此名存實亡,許多鄉鎮農技站專業技術人員轉崗、跳槽。調查的200個鄉鎮農技服務中心,已無專業技術人員。
二是部門縮編。在某省,以工業為主的縣市農業部門科、所、站已經取消,盡管仍有三四十人,但90%左右的已經抽調到發改、招商等部門和工業園區。農業縣盡管編制門類比較齊全,但90%左右不再從事與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有關的工作。1998年以前某省農業大學、農技校包分配的畢業生,目前仍在縣市農業部門的,不足1%。以某縣為例,過去該縣農業局、農機局、水利局、林業局和畜牧局共下設36個涉農部門,在編1592人。如今,只余農業局、水務局、林業局3個部門,在編一百余人。
三是職能轉變??h市農業部門,雖然仍有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職責,但是,主要忙的是貫徹執行有關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作用非常尷尬,一是高度上不去。提的意見建議引不起各方關注,無法進入決策流程,空耗行政資源;二是身子撲不下去。農民已經很少直接接觸到他們,他們已經成了農民眼里多余的機構、多余的人。
農村人才流失非常嚴重
一是鄉村干部流失。鄉村干部是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和創造力的要素,一個基層干部可以帶動一個村甚至一個鄉的發展。但是,由于發展空間、收益等原因,鄉鎮、村社干部流失嚴重,許多干部剛成長起來,就調走了。由于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外出,村民自治根本無法進行,村級行政組織作用不能有效發揮,又引起農民思想渙散,對農村發展失去信心。體制的不合理,使人才流失,而人才流失,又加劇了體制僵化。
二是外出務工流失。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向往城市,出現了大規模的外出務工潮。很多青壯年農民集體外出,多則三五年,少則一年,有的農戶甚至放棄土地全家外出打工。青少年輟學人數也大大增加,而高校擴招又引導農家子弟大規模涌向東部、中部和西部發達城市高校。這個階段,農村人才流失高達80%以上。特別是青壯年流失,成為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發展的致命內傷。
三是農村人才流失。在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長期不敵一個月打工收入的情況下,農村人才被城市、優勢產業、強勢部門大面積掠奪,農村成為城市的人才輸出地,而農村發展所需的人才卻不能得到補充。發達城市挖落后城市人才,縣城挖鄉鎮人才,鄉鎮挖村級人才。以某省某縣某鄉為例,改革開放以來考入大學、中專的1000多名學生,無一返鄉。高中畢業返鄉者,97%左右外出打工、經商。留在農村的,要么成為鄉鎮干部,要么以非農為生。而且,越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的鄉村,人才流失越嚴重。
破解之道
從現代農業、尤其是“工廠化”農業的需求看,是廣泛應用技術經濟性能優良的農業機器體系,是建設完整的高質量的農業基礎設施,是在植物學、動物學、遺傳學、化學、物理學等學科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建立的應用科學技術,是農業生產高度社會化、專門化。
滿足如此需求的農民,不是縣市職教中心能夠培養出來的,必須通過大學、研究機構來培養。所以,必須調整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思路,才能多、快、好、省地培養出需要的、有用的、安心的、盡職的新型職業農民。
思路一,人財物向“三農”人才培養傾斜。
縱向層面,建立以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區域中心、農業科技試驗站為基礎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仰仗目前的重點農業大學和71個農業科技園區,即可。無需再擴大規模。
橫向層面,重視農業科研機構與農業企業、專業協會、農戶及相關涉農機構的有機銜接和相互促進,讓科研人員與農民形成良好互動。“專家+協會+農戶”的模式,可推行。
法治層面,應出臺一系列關于農業科研的法律法規,嚴格規定農業科研的運行機制與經費投入等,使農業科研事業發展有法可依。目前,農業科研經費嚴重不足與部分被套取并存,使得農業技術創新嚴重不足。
思路二,培養職業農民重在質而非量。
把7億以上的農村人口都培養成為職業農民,既沒有這個需要,也沒有這個必要。再退一步,把2億農民培養成新型職業農民,沒有這個需要,更沒有這個必要。特別是現代農業,既是立體農業,又是工廠農業,重點放在單位面積產量上。因此,培養職業農民,也要以此為重心,從“量”的保證上升到“質”的要求。
思路三,辦好農村學校。
居住分散,始終是農村的一大特點。集中居住,在丘區、山區很難形成規模。一方面,包產到戶初期,許多新型農業技術、品種是通過鄉村學校的外來教師帶進去的。近年來返鄉種地的農民工,多數也得益于當年的鄉村教育。這就要求辦好鄉村學校,讓鄉村布滿瑯瑯書聲。
現在,重點學校、優質師資主要集中在城市。新型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未來4億以上的人長期居住在鄉鎮以下這是國情決定的。教育質量的鞏固和提高,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又靠繼續教育。沒有學校的影響和帶動,農村教育就不可能保持一定的熱度。因此,辦好農村學校,才能抓住農業現代化的大頭。□
吳景雙,四川樂山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
- 284112024農機市場10大關鍵詞
- 184522025農機市場十大利好趨勢
- 16923前五占七成,前十本省占四席,江蘇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5974冠軍東方紅占比近28%,河北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4195冠軍一拖東方紅,前三占比超47%,陜西2024年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366前三占比近56%,1-11月湖北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3367冠軍東方紅占比超20%,山西1-11月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2638前三占比六成多,常發奪冠迪爾第十,2024年寧夏10大拖拉機補貼銷量與價格
- 1149911月拖拉機數據出爐,1-11月產量45萬多臺,預計全年50萬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