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農民“微創新”實現油菜機收
湖北日報訊(記者李衛中、通訊員高池)廠家生產的稻麥收割機不適合收割油菜和玉米,武漢市蔡甸區消泗鄉五農民苦心鉆研實踐10余年,成功改裝出實用的油菜、玉米收割機。目前,武漢蔡甸、洪湖、漢川、天門等地大片油菜田已實現機收。該收割機的許多改良技術甚至被廠家“偷”去效仿。
22日下午,消泗鄉漁樵村村民王樹民父子正在家門口手工改造一臺收割機。這是王家父子今年新買的一臺收割機,必須趕在油菜收獲前改造好。“油菜趴在地上籽粒容易炸裂,這種機器不改造不敢下田。”王樹民說。
油菜是消泗鄉主導作物,常年種植數萬畝。傳統油菜收割投勞多、損失大,農諺有“六成熟,九成收;九成收,六成丟”之說。消泗農機服務站負責人熊桃新發動漁樵村民組建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組織四五戶農民研究油菜機收辦法。
他們針對油菜枝叉纏繞的狀況,在收割機兩側設計了“邊剪”,一邊前行一邊剪斷側枝。針對油菜籽一碰即炸裂的特點,將收割機的前部割臺加長60公斤,這樣油菜被耙輪拉住時即使炸裂也會落在割臺內,不會遺漏。在前割臺后面增加了二次割臺,減少脫粒機內油菜桿的吞吐量,也便于將油菜桿割倒肥田。設計了帶螺旋提升裝置的卸糧筒,便于隨車接收油菜籽。
熊桃新說,收割機一下田,農戶就會在機器后面扒土觀看,一發現籽粒遺漏太多就會叫停。去年外地一臺收割機應邀前來收油菜,下田一會就被叫停了,農戶手捧滿是菜籽的泥土,向收割機主索賠了3000元。
除油菜外,漁樵村農機服務合作社還成功改造出了玉米收割機。玉米粒大,收割機脫粒系統會將籽粒打碎,不改造根本不能用。王樹民等人嘗試將脫粒機的釘耙改成板耙,增加脫粒碰撞面積,減少籽粒的破碎率。更換適合玉米粒通過的大孔篩網,順利實現了玉米機收。
漁樵改造收割機的竅門被廠家看到眼里學了回去。熊桃新笑著說:“我們頭一年手工銼出的配件,第二年就能到廠家買到了。”廠家還給其他客戶支招:不會用的話可去消泗學學。
消泗人少地多,農機普及快,是全省批“無牛耕鄉”。農機普及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降低了血吸蟲的感染率,截至目前,該地已連續2年無血吸蟲感染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