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樣讓農業產業好玩又賺錢?
武當山珍:品牌整合,迎戰市場
“讓市場去推介我們的好東西,而不是倚靠政治手段。即使利用行政手段干預了,也不是可持續的。北京人會說,政府說讓買就買吧,這是政治任務,‘吃虧上當就這一回吧’。”談到十堰的農特產品進京現狀,劉群群說,一定要靠產品的硬實力搶占市場,而非“同情心”。
“不能老打親情牌,不能傷害別人的信任,要講誠信,要有契約精神”,這是劉群群在北京市場反復調查之后,得出的切身感悟。
農特產品進京在媒體上“火”了一把之后,劉群群一直在找問題。從北京市場反饋的信息來看,十堰的農特產品陸陸續續進入北京的主流流通渠道,是件欣慰的事情,但“品質不錯、包裝不規范”是商家提出的統一要求。
為此,武當山珍系列產品曾專門針對北京市場,做了包裝上的改進。香菇、木耳、山野菜罐頭等,設計了新的包裝、標識,做到了統一、規范。在十堰的土特產門店也能看到,新的包裝袋采用盒裝,如房縣花菇,菇體一致向內,菇頭朝外,排列得整整齊齊。
但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北京市場打開后,基地需要整合資源,一旦開了訂單,后續貨源供應不上,信譽就會受損。
整合資源還有一個原因,房縣的黑木耳和香菇多達20多個品牌,他們在十堰區域內已經小有名氣,但是放眼北京市場,十堰農特產品品牌繁多帶來的標識難記、辨識度低也是弊端。在一次內部商談會上,就有一位北京官員提出“你們這個到底哪是哪,能不能整合出‘武當道茶’‘丹江水產’‘武當山珍’諸如此類的統一品牌?”
劉群群游走在各個企業之間,試圖向他們說服品牌整合的好處。“北京市場那么大,不是一家企業能做好,各個縣都去對接,帶來的效果就是自亂陣腳、窩里斗,何不各自做好自己的環節,細分產業鏈,做基地的專心做基地,做生產的專心做生產,加工的就只加工,最后是銷售企業來賣。沒有一個企業能吃完整個產業鏈,大家要合力。”
目前,資金、資源的整合仍在推進之中。盡管人人都知曉“整合得越快,市場越有利”,但其中的利益分配,仍然是敏感的話題之一,仍然需斟酌。
“我想的就是雙品牌運營,像‘武當道茶之梅子貢’那樣,制定統一的標準上市,元月份,必須把這個事情做好。我們先動起來,大家看著不錯,也來做。”劉群群說。
她想到的另一個辦法是,與北京首都農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農)合作,貼牌生產。“首農也需要在各地挑選基地,指望在北京市場東賣一點,西賣一點,不成氣候。如果首農做的比我們好,可以給我們的基地更多的技術指導標準,為什么不與首農合作呢?”
在劉群群看來,十堰的產業基地比較分散,指望從河南、陜西的基地到處采貨,不現實。食品在北京出了問題,是要背負經濟和政治雙重風險。在此現狀下,十堰仍需推進土地流轉、訂單式農業,政府堅決保障農民的利益。農民在年初就知道企業的收購價,知道種一年可以收多少錢,才能格外上心。市場分工明確,政府搭建供求信息平臺,農民專心種地,企業專心做大,才是理想中的農業發展之路。
令她欣慰的一件事是,早幾年建立的二維碼溯源系統,這幾年在北京市場嘗到了甜頭。“北京人認這個,一掃描就看得出來是出自十堰哪個基地,哪一批貨,當初花大價錢做二維碼溯源,事實證明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