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常態”現代農業圖景面臨經濟增速放緩挑戰
2014-12-29
《瞭望》新聞周刊7700
核心提示:現代農業不僅為數以億計的農戶生產提供了從業的保障,也為新型經營主體從事農業提供了發展的契機,自身也從集聚資源要素的角度在非農傳統產業轉型提質中迎來了新的機遇
現代農業不僅為數以億計的農戶生產提供了從業的保障,也為新型經營主體從事農業提供了發展的契機,自身也從集聚資源要素的角度在非農傳統產業轉型提質中迎來了新的機遇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作為人口大國,仍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對農產品需求的剛性增長在短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據測算,僅由於膳食結構中肉蛋奶增加一項,每轉移一個農村人口,就增加飼料用糧75公斤。目前,每年大體增加糧食需求400萬噸、肉類80萬噸、植物油50萬噸。旺盛的農產品需求,為農產品的生產和貿易提供了發展的新前景。
現代農業發展新形勢
判斷現代農業的發展形勢有兩個關鍵指標,一是農業生產,二是農民收入。從2014年情況看,我國農業形勢呈現出新的亮點:
糧食產量連續兩年邁上12000億斤臺階,實現了十一連增。2014年糧食產量為12142億斤,人均超440公斤,比平均水平高約100公斤﹔2014年前三季度農林牧漁總產值為64934億元,同比增長6.4%。
農民收入增幅有望連續5年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望回到3:1以下。2014年前三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8527元,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實際增長9.7%,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8個百分點。2013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03:1,2014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望自2002年以來首次回到3:1以下。
現代農業發展新挑戰
當前新常態背景下,我國農業發展面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和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加劇兩大新挑戰。
國民經濟進入發展新常態,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現代農業發展的宏觀環境面臨趨緊態勢。如何在經濟增速和財政收入增速的雙放緩中,盡快提高農業的勞動產出率和資源配置效率,是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
全球農業一體化背景下國際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成本優勢明顯,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問題日益突出,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國際競爭更加激烈。
據海關總署數據,2014年1~11月,累計進口大豆6287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2.3%﹔進口谷物及谷物粉1714萬噸,已比2013年全年進口的1458萬噸增長17.5%,已占到2014年國內谷物產量的3.07%。更值得關注的是,國際農產品成本優勢明顯,資源性農產品到岸稅后價已低於國內農產品批發價或到港價,且價格持續走低,對我國農產品形成巨大沖擊。
據農業部市場司數據,2014年7月,國內每公斤大米、小麥、玉米到港價或批發價已分別比進口到岸稅后價高0.14元、0.4元和0.68元,大豆到港均價比進口到岸稅后均價高12%,豬肉、牛肉、羊肉集市均價更比進口到岸稅后均價高49%~53%。2014年11月17~23日,國際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糖、大米價格又分別同比下跌16%、12%、21%、18%、8%和5%,與國內農產品相比競爭力明顯。
現代農業發展新機遇
從政策環境看,中央始終重視發展現代農業,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現代農業發展面臨良好政策機遇。
11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建成小康社會,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并就如何抓好“農村這一頭”,提出了“五新”要求:要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五新”的要求,是新時期三農工作的重大目標。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為2015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強調解決好“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將更加有效調動億萬農民群眾生產農產品、特別是生產糧食的積極性,也會刺激各類新的經營主體從事農業的積極性,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力。
從產業發展看,現代農業的內涵和外延大大拓展、具有廣闊的成長空間和新的增長點,在轉方式調結構的大背景下對各類主體投資農業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面臨良好的產業機遇。
從橫向看,過去傳統農業主要包括農林牧漁四大產業,以產品生產為主﹔現代農業則包括觀光旅游休閑、生態環境恢復、文化傳承等多重功能,不僅僅表現為產品生產的特征日益凸顯。農業部加工局數據顯示,目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主體有180多萬家,其中農家樂150萬家,規模以上休閑農業經營主體超過4萬家。
從縱向看,過去傳統農業的范疇主要包括從種到收,僅僅是單一的生產環節﹔現代農業則包括從產前生產資料投入,產中社會化服務,到產后的收獲、加工、流通、貿易、營銷等各環節,形成完整產業鏈條。2013年農產品加工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7.2萬億元,占規模工業的16.7%﹔從業人員2298萬人,其中70%以上是農民,農產品加工橫跨三次產業,在帶動就業增收和滿足消費需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非農傳統產業處於買方市場、產業相對飽和、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亟需優化調整產業結構﹔而農業產業總體處於賣方市場,作為經濟發展新增長點的前景可期。
現代農業發展新定位
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相對滯后,屬於“四化同步”的“短腿”,“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發展現代農業任務艱巨,最重要的是實現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兩方面目標。
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目前,糧、油、肉年消費量分別達5.5億噸、2400萬噸、8000萬噸左右,并且還在快速增長。巨大的消費量需要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首先確保糧食,始終堅持立足國內生產保障農產品基本供應。就需要把農業資源、各種力量聚焦在提供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上,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
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從統計數據分析,農業經營仍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2013年農民8896元人均純收入中,來自家庭經營的仍占42.6%?,F代農業的定位,除了解決農業問題外,還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解決農民問題。沒有農民的參與、農民的受益,現代農業再發展也不完整。
現代農業發展新突破
11月6日印發的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聚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培育多元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兩個大的方面,是今后一個時期農村土地制度和農業經營制度改革創新的指南。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穩糧增收、提質增效,需要在兩方面有新突破。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突破經營規模的限制。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的情況下,實行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使經營權有序流轉、形成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具有偉大的理論創新意義。
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大量勞動力離開農村,農戶不經營自己承包地的情況越來越多,戶均經營規模7.5畝的現狀已不適應提升農業競爭力的需要,農戶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有了再次分離的必要和條件,也能夠產生多重效益。
培育發展多元化農業經營主體,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突破傳統農業經營體系的制約。目前我國有2.6億農戶,他們仍是農業生產的堅實基礎,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這2.6億農戶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在這一前提下,需要在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元化的農業經營體系。堅持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多元化農業經營體系,其目的在於:
一方面各類經營主體、各種經營方式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各有特色、各具優勢,都有各自的適應性和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我國地域廣闊,各地資源稟賦、農業產業基礎千差萬別,哪些地方適用什麼經營形式,哪種主體具有生命力,需要從各地實際和不同農產品生產特點出發,尊重市場主體地位,讓農民群眾自主選擇,限度地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配置效率。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