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糧大縣的多樣化農業探索:流轉后產生規模經濟
2014-12-17
第一財經日報6240
核心提示:在12月初的黑龍江克山縣,室外氣溫已經降到攝氏零下十多度。廣袤的黑土地上白茫茫一片,雖然雪已經停了,但吹來的刺骨寒風仍然昭示著這里冬天的威力。因為還不到過年時候,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尚未返鄉,村子里略顯冷清。
在12月初的黑龍江克山縣,室外氣溫已經降到攝氏零下十多度。廣袤的黑土地上白茫茫一片,雖然雪已經停了,但吹來的刺骨寒風仍然昭示著這里冬天的威力。因為還不到過年時候,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尚未返鄉,村子里略顯冷清。
不過,即便留守家中的老人和婦女,他們大多數也選擇將承包的土地流轉給大戶。這不但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涌現能夠更高地回報農民,更重要的是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后,架構在土地上的利益開始分化。
位于黑龍江省西北部齊齊哈爾克山縣是500個產糧大縣之一,盛產大豆、玉米和馬鈴薯。全縣耕地302萬畝,農戶9.8萬,農民36.7萬。
日前,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全文印發《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對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進行規范,引導農民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憑借地理優勢,再加上試點政策,當前克山縣正在進行著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試驗。
土地流轉的邏輯
楊振友是克山縣古北鄉的農民。東北的冬天本就低溫,再加上地面結冰、北風呼嘯,村子里冷清異常。年屆六旬的他將地流轉出去后就一門心思開始養羊。這主要在于種地的綜合效益不高。“種地不賠錢就不錯了。”
在克山縣,農民有種大豆的傳統。楊振友全家有一晌(15畝)地,既有連片的平地,也有易澇的洼地。兒子外出打工后,種地的活就落到老兩口身上。但是,農資成本的增加和種地收益的減少,讓楊振友覺得種地并不劃算。
“承包地早就流轉出去了,去年養了120多頭羊,掙了7萬多。今年羊肉價格不行,但也比種地強。”楊振友說,種地不但得操心影響產量的自然因素,即使收成好,價格上不去也影響積極性。
相較于外出務工,農業的收益顯然讓其后繼無人。跟其他地方的情況一樣,“外面的更精彩”,克山縣的年輕人也紛紛選擇“逃離”農村,涌向大城市尋找機會。古北鄉鄉長陸海軍說,這個村原先有100多戶,現在只剩不到20戶。
近些年來,克山縣著力搭建土地流轉、勞動力轉移“兩轉”平臺。對于農業富余勞動力,采用“內轉外輸”方式解決。比如,向外埠輸出、依靠項目吸納、發展畜牧業促進轉移。據報道,甚至有村莊260戶農民舉家遷至省外。
至于“整地”,因為農業效益低,農民更不愿意投入。所謂整地,即雇傭大型機械對土層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層,加深耕作層,蓄水保墑。直接的好處就是提高作物產量。這不是過去農民用“小四輪”就可以做到的。
克山縣土地流轉規模經營辦公室主任趙洪成對《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過去農業生產都是小戶經營,很難發揮大機械的作用,測土配方、大壟雙行等先進的高產栽培技術難以使用外,修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就更不用提了。
在利益面前,農民是現實主義者。楊振友說,“哪怕現在給我地,我都沒工夫種了。”原因在于,缺乏資金、管理能力讓其無法成為流轉大戶。那么,單純種承包地,一年到頭,在付出辛苦之余,收益根本無法跟養羊相比。
如今,克山縣的流轉價格是每畝地400元。也就意味著,每年楊振友都將有一筆固定的流轉收入6000元。“農民在外打工,一年都可以掙三四萬,再加上這筆承包地流轉出去的費用,農民自己會算賬的。”陸海軍說。
那么土地流轉出去后,是否有收不回來的擔憂呢?楊振友想了想說,“土地已經確權了,流轉的土地也簽有合同,總之土地是跑不了的。”趙洪成補充道,現在農地“三權分離”(所有權、承包經營權、流轉經營權),所有權在集體,流轉出去的只是經營權。
對于每年給予農民的糧食直補和綜合補貼,流轉土地的大戶無法染指。又讓農民有了一層放心的保障。“這一部分補貼每年每畝地將近80元。都是直接打到農民賬戶上的。”楊振友說。
為保證大型機械化作業,規模化連片經營是前提。如果真出現不愿意流轉從而影響地塊完整性的情況,村集體也會為其調整土地。趙洪成說,類似這種情況不能說沒有,只是不多。
流轉后的規模經濟
在土地不斷流轉形成規模的這一過程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紛紛涌現。其中,合作社經營土地152.5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50.5%;種植大戶規模經營土地105萬畝;家庭農場規模經營2.5萬畝;農業企業租賃經營10萬畝。
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克山縣土地流轉面積達到227萬畝。其中,合同流轉期為3年的占40%,5年期以上的占30%。全縣土地流轉面積占耕地總面積75%。土地流轉合同簽訂率達到。
不過,即便是土地流轉也并非一帆風順。從傳統小農戶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間出現過“小大戶”這一過渡。趙洪成說,比較非農工作和務農收益,農民很自然地會選擇前者。那么,將土地流轉又比棄耕更為劃算。
所謂“小大戶”,主要是指農戶之間自發流轉。它比傳統農戶規模稍大,規模效益初顯,但還是無法釋放大型機械的潛能。楊振友說,當時全縣土地流轉一畝地每年240元。“多5塊錢都不包,我家的地又不好,價格不高。”
基于信任,外出打工的農民將土地流轉給這些“小大戶”,再加上只是規模效益初顯,“小大戶”們有很強的動力隱瞞土地流轉費用上漲的事實。趙洪成說,“小大戶”們受益了,流轉出土地的農民利益就受損了。
上漲的原因在于,土地流轉的新貴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開始崛起。親歷此事的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鳳玉對此印象深刻。“小大戶”給外出務工的農民180元到240元的流轉價格,“新貴”們開出保底價350元。
李鳳玉說,“小大戶”是不愿意看到農民加入合作社的。但是,農民48%的土地又集中到這些人手中。
信息對稱后的農民開始傾向于“新貴”。那么問題也就隨之出現,驟然增加的流轉費用,“新貴”們是否能夠消化,并且還有利可圖呢?顯然,答案是肯定的。
李鳳玉對《財經日報》表示,大機械作業降低成本,水利設施投入支撐規模經營,還有良種繁育、農機推廣等服務體系的建立,科技人員“包保服務”實現科技增收。另外,產量的提升、訂單銷售的優價保證了合作社收入增加。
從2010年因為規模不夠虧損后,次年仁發合作社盈利1342.2萬元。2012年底,盈利達到2758萬元。李鳳玉說,今年盈利與去年持平,達到5000多萬。這個時候,土地流轉的規模已經達到5.4萬畝。
對于日前中央號召的“適度規模”,李鳳玉認為,并不是規模越大越好。不但要考慮大機械的作業能力和半徑,以及合作社管理人員的經營能力,還有農作物的市場價格波動,除此以外,還有氣候因素。
2011年,仁發合作社開始與哈爾濱麥肯公司簽訂協議,訂單生產該公司所需要的馬鈴薯。哈爾濱麥肯公司是外資在華的獨資企業,從事冷凍及馬鈴薯制品業務。李鳳玉認為,沒有訂單的話,就很可能沒有把握,從而造成虧損。
目前,克山全縣各類合作社總數達到681個,吸納農戶9.1萬戶,占農戶總數的92.9%。其中經營1萬畝以上土地的合作社達到62個。至于種植大戶,經營土地1萬畝以上的有9個。還有12家農業企業進行著大機械全程標準化作業和專業品種種植。
這使得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大幅度提高。一方面,全縣農業科技推廣率提高到99%,種植標準化率達95%,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分別提高2%和4%。另一方面,田間綜合機械化作業程度提高,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完善等,都有利于提高產量。
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
從赤腳醫生,到村支書,再到合作社理事長,古北鄉農民孫玉慶可謂華麗轉型。在2009年,更好農機合作社成立,當時合作社購置大型農機具政府給予七成補貼,其余由社員承擔。
起初更好合作社以代耕為主營業務,但是經過一年的實踐,孫玉慶說,沒掙到大錢,但也沒虧本。如何突圍,孫玉慶意識到要發動農民帶地入社。到2014年,春耕還未開始,與合作社簽訂協議的土地已經達到5萬畝。
不過,在流轉面積不斷壯大的同時,資金投入量也在逐年增加。資金的短缺開始制約合作社的發展。孫玉慶說,這么大規模的土地,特別是年初備春耕的時候,農用機械的柴油資金,種子、化肥等農資采購資金,都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3萬、5萬的小額貸款,對合作社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即使通過“五戶聯保”,孫玉慶拿到的銀行貸款也只有30萬元,這連大型農機半年的油錢都不夠。
這并不是孫玉慶一個人面對的問題,而是困擾規模經營后合作社、大戶、家庭農場主共同的難題。可是,金融機構也有自己的擔憂:合作社固定資產證件不全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等原因,無法辦理有效的抵押手續,信用社難以對其財務狀況進行分析、評價信貸風險,難以達到貸款條件。
盡管2003年克山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下稱“克山聯社”)就同農民簽訂有“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協議的做法,但由于沒有相關政策、平臺,只能在貸款合同以外,以協議形式操作。
隨后在2009年,克山即被確定為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縣。按照要求,地方開始土地確權試點。接下來,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立。2010年,克山縣出臺農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行管理辦法。2013年,又出臺相應辦法開展土地經營權和預期收益權抵押貸款。
目前,克山聯社受到了黑龍江省鑫正投資擔保公司(黑龍江省財政廳出資組建)的擔保,有合作社及出資成員固定資產抵押、地上農作物預期收益權抵押、土地經營權抵押、庫存糧食抵押、村集體機動地抵押等六種方式。
由于擔保方式多樣、靈活,發放的貸款到期全部收回,無一筆本息逾期。2013年,信用社收息1000多萬元,克山聯社信貸部經理趙春陽對記者說。
為避免出現風險,趙洪成介紹,前期的基礎工作包括,各金融機構將合作社和大戶納入信用評定范圍,對其進行動態管理,開展土地確權,規范大戶必須有賬目、農業保險。除此以外合作社還要有公積金留存、農機具折舊。
在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方面,具體來說,金融部門會同相關部門進行價值評估,銀行按照評估認定值的70%進行放貸,并有農經總站、司法、工商和行政村全程監督。對不能按期還款的,采取相應措施對土地進行轉包處置,收益用于償還貸款本息。
依靠流轉來的5萬畝土地,孫玉慶說,今年種糧的收益接近1000萬。這還不算玉米烘干塔(糧食烘干后賣價更高)的300多萬。在兩年前,合作社只有6000多畝地,純收入幾十萬。如今他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為貸款而擔憂。
而他所在的村落,農民紛紛外出打工,時值傍晚,村莊中仍在冒煙的煙囪已經日益稀少。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農機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