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陽別橋王海斌:農業機械化的先行者
2014-12-16
常州日報14190
核心提示:日前,“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論壇暨第五屆精耕杯頒獎盛典海南博鰲論壇”在海南博鰲亞洲論壇會址舉行,溧陽市海斌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海斌,作為的農機專業合作社代表受邀參與,并作了《農業機械化對于糧食及農業生產帶來的變革》發言。從轉業軍人到農民代表,王海斌演繹了一段農民的傳奇,而這段傳奇的背后,則是王海斌對“農業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深刻理解。
圖為海斌合作社購買的飛行智能植保機。
溧陽市海斌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海斌,受邀參與會議,并作了《農業機械化對于糧食及農業生產帶來的變革》發言。從轉業軍人到農民代表,王海斌演繹了一段農民的傳奇,而這段傳奇的背后,則是王海斌對“農業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深刻理解。
轉業軍人到農民的轉變
王海斌原是一名軍人,退伍之后在上海從事了4年的工程承包。1992年,王海斌回到溧陽,承包了四十多畝地,一家五口人,三個正勞力,勞作全靠一臺手扶拖拉機和一臺脫粒機。“平時還好,‘二忙’期間,怎么也忙不過來,如遇天氣不好,到手的糧食只能眼睜睜地爛在田里。”回憶起當年的種田經歷,王海斌不無感慨地說,“這種事三年遇二次,辛苦了一整年,一家人掙不到幾千元錢,生活得不到改善。”
2004年,王海斌所在的溧陽市別橋鎮政府推廣使用插秧機,當時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購買了兩臺在自己承包的田里進行試插。秋收時,王海斌意外獲得了比同村同類田塊高150多斤的產量。其他村民看到這樣的成果,次年都紛紛上門要求王海斌幫助他們機械插秧。在要求服務的農戶越來越多的同時,一些農機戶也因看到王海斌從為農戶提供農機作業服務中獲得利潤而想要與其合作。
初嘗甜頭成立農機合作社
初次使用插秧機帶來的率、高產值和高收益,讓王海斌看到了農業機械化的廣闊前景,加之越來越多的農戶要求王海斌的服務隊托管自己的承包田,也有越來越多的農機戶要求加入服務隊,王海斌開始思考:如何使服務隊規模以及服務范圍日益龐大的同時,服務質量也能始終如一;如何使自己和農機戶的收益的同時,農戶的獲益也。
2006年,適逢《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出臺,王海斌便萌生了組建合作社的念頭,他聯合當地27個農機戶,以農機入社的方式,注冊成立了“溧陽市海斌農機專業合作社”。通過與當地農戶簽訂作業服務協議,既充分發揮了農機作業的優勢,又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年復一年,海濱農機專業合作社逐漸成為了帶動當地農戶增收致富、發展現代農業的載體。
“過去一個人最多只能種15畝地,不僅非常辛苦,錢還掙不到。”王海斌告訴記者,現在糧食生產從種到收,已實現全程機械化,每個勞力種200多畝地不成問題,人均收入可達10萬元以上。可以說,新型、、節本的復合式農業機械逐步投入農業生產,不僅大幅度提高了農村生產力,也為農機合作的發展壯大提供了物質基礎。
據王海斌介紹,目前海斌合作社入社成員共有114人,擁有各種農機269臺套。今年,該合作社共與4668戶農戶簽訂了農機作業服務合同,服務面積達1.15萬畝,涉及兩個鎮10個行政村。年收入達8500萬元,其中農機作業服務收入392萬元,獲利398萬元。
農業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
問及農業機械化為糧食生產帶來了哪些具體變化,王海斌向記者舉了一個這樣的例子:“現在農村曬場少了,水泥路上晾曬稻谷的情況跟以前也不一樣了,汽車比較多,一天下來,稻谷就變成了米,甚至變成了米粉,糧食損失很大。現在用烘干機收稻,只需10幾個小時稻谷就能全干,含水量均勻,在保證糧食產量和品質的同時,還能節省40%左右的費用。”
在會議上,王海斌以這樣一句話作為開場白:“記得小時候毛主席語錄有一句話叫‘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如果說當時還不理解其含義,那么親身經歷了近20年來勞動工具的變遷,我現在可以說是深深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偉大。”記者從溧陽市別橋鎮水利農技站了解到,鎮上像海斌這樣的農機合作社現有18個,擁有大中型拖拉機109臺、插秧機342臺,聯合收割機22臺、烘干機34臺,截至今年11月底,該鎮農業機械化綜合使用率已達98%以上。
更多>同類農機資訊